80后丹东创业小伙的公益路(图)

12.03.2018  09:31

  宋涛去福利院做义工。本人供图

  丹东一个80后小伙,而立之年自己创业成功,但他不忘初心,穿着简单的黑色羽绒服一趟趟地往敬老院、福利院和困难的学生家里跑。

  他有一个习惯,绝不和受助者一起拍照;他有一个想法,是“施爱不是施舍”,更不能是“作秀”,因为他不想让受助者因此自卑。他叫宋涛,他说自己也吃过苦,所以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被免费养老院触动

  “其实当初开始做志愿者就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宋涛出生于1981年,2008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丹东,在一个车友会的QQ群中,他得知丹东有一个由个人开办的免费养老院叫“夕阳之家”,专门照顾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宋涛说自己当时特别受触动,于是宋涛决定也得去帮忙出把力,他用工作的积蓄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每次都要塞满车后,才一趟趟地送过去。

   厚德”是对自己的要求

  2015年宋涛开始自己创业,在订立企业名称时,他取了“厚德”二字。

  “想用这两个字,一是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想用这两个字‘绑住’自己的手脚,不论再怎么难,都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再就是希望能带着更多的人真正去实现‘厚德’这两个字。”宋涛说。

  宋涛和同事们每个月他们还都要专门抽出一两天,去给养老院、福利院、困难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他在招聘的时候也会优先选择家庭有困难的应聘者,也就是希望能尽自己一点力,让人在困难的时候有一条出路。

   父亲从小教他要善良

  宋涛说他小的时候,一次父亲曾被朋友把所有的资金都卷走了,不但生意做不下去,甚至一夜间家里变得负债累累。这时候是大家伸出援手帮他们家渡过了难关,那个时候,宋涛就突然真正明白了父亲一直在教导他“善有善报”这句话的意义,“善良”也成了他现在对女儿的第一要求。

   从不和受助人拍照

  宋涛有一个独特的习惯,他从不跟任何受助者一起拍照,也不在任何场合提及他们的名字,宋涛表示因为自己有一个原则“施爱不是施舍”,他不希望以任何原因让接受帮助的人觉得难堪。

  “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和那个16岁的孩子见面的事。”宋涛说,那次他联系学校想要资助困难学生,学校给推荐了一个叫李彬(化名)的学生。

  宋涛听说李彬的父亲已去世,母亲还患有精神疾病,于是他想去李彬家看看除了学费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是一进屋,宋涛眼泪就差点掉下来,房子残破到在屋内都可以“透亮”望到天不说,他家里御寒的手段竟然只能是在墙上糊纸。

  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给李彬家里送去之后,宋涛又想了个办法,在得知一位同事的妹妹也是从李彬那个学校毕业之后,宋涛觉得同龄人可能更好交流,征得了对方的同意后,他把那个学姐的电话也给了李彬,让他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

  “今年过年之前我又去看了李彬一回,我觉得最让人高兴的是,除了他的成绩从班级的40多名提高到10多名外,还有他的精神状态明显不一样了,整个人都开朗了很多。

   多年不知他叫啥名

  “夕阳之家”的创办人叫张克勤,他自费义务照顾了众多孤寡老人,提起宋涛,他是满嘴的夸赞。

  “那个小伙人是真好,话不多,但是真的厚道实在,每次来都不多说啥,就四处看看、问问老人都需要点啥,下次再来就都给带来。大概能有10年了吧,当初他是主动找到我这来的,送了很多吃的用的。头两年的时候,因为他从来都不说自己是谁,我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手机通讯录他的号码就叫‘爱心人士’,这些年他带着别人一起来,这我才知道他是啥单位的,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能做到他那样的非常少。

   我吃过苦,知道什么滋味

  记者:您说“施爱不是施舍”,最开始是怎么想到这个的?

  宋涛:我小时候家里也困难过,吃过苦,所以知道那是什么滋味,那种感受不光是生活的窘迫还有自尊的问题,我想维护的就是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让他们因为家庭困难,就觉得低人一等而自卑,物质帮他们充足,精神也希望能让他们“富起来”。

  记者:您还会特意带着女儿一起去做志愿者吗?

  宋涛:对,我女儿今年刚刚四岁,我觉得这些道理应该从小就让孩子知道,我要求她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爱惜东西,我带她去敬老院看那些爷爷奶奶,想让她学会关爱别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丹东记者 王晓阳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