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查海人住“地窨”穿“长袍”

04.12.2017  13:28

  考古人员绘制的查海人半地穴式房舍示意图。

   用先进的泥条套接法制陶

  1982年,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被发现,源于一块陶器碎片。后经过7次发掘,在遗址的8000多平方米发掘区域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和精美的玉器。

  那么,这些陶片究竟能给我们传达出哪些信息呢?

  首先,陶器的产生与人类熟练使用火密切相关。曾任省考古队队长,现任省考古学会理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辛岩告诉记者:“陶器是人类利用火制造的第一种工具。

  在距今1万年前,原始种植业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无异于一次技术革命,人类开始有了可靠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定居下来,人类社会由此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这一巨大进步当中,虽然易碎却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陶制品成了考古发掘当中判断原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文物。

  据介绍,我国最早的制陶业发现于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陶器出现的最早年代约为两万年前。

  在陶器产生的年代,人们先是根据需要,用树枝编成所要烧制的陶器形状的筐篓,然后在这些筐篓上面黏泥,再将这些半成品放到火上烧烤,这些筐篓烧掉后,剩下的经过烧烤的黏泥就变成了可以反复使用的陶器,这也是早期陶器上纹饰的由来。

  考古表明,8000年前查海遗址制陶业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人们已经逐步发现不用筐篓也可以烧制陶器,而且陶器的形状更加多样,更加富于变化,适应各种生活需要。

  阜新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胡健告诉记者,经过对出土陶器的研究,科研人员搞清了查海文化时期人们制陶的方法,这就是泥条套接法。那时的人们先将黏泥搓成质地、粗细较为均匀的长条,然后将这些长条根据所要制作的陶器形状,一圈圈地粘拼出来,然后再在泥胎上压印各种花纹,最后放到火上烧烤。

  引人注目的是查海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花样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之字纹、斜线纹、几何纹、网格纹、窝点纹。这些纹饰有的是独立于陶器表面,有的是组合出现在陶器外壁。纹饰的组合也不是杂乱无章,通常是在陶器的肩部有一道附加的堆纹带,堆纹带的上面是压印的几何纹,下面一直到陶器的底部采用压印之字纹或者斜线纹。

  对于查海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专家有个说法,叫做“”纹的繁盛期。这么说是因为这里出土的陶器纹饰制作非常规矩,大部分陶器都是满身饰有纹饰,不同于目前其他考古发现的任何历史时期,此后年代出土的陶器纹饰显得草率,或者仅仅是个象征。

  胡健说:“陶器的纹饰最初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纹饰又引起了人们的完美追求。”或许正是这种原始的审美,让8000年前的查海人在认真制作陶器并在纹饰的压印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的印迹。

   在向阳坡盖半地穴式住宅

  考古人员历时数年,先后7次严谨细致地发掘,部分还原了查海人的生活居住设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利于制陶业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胡健说:“从定居地的选择来看,我们不能不说查海人真的很聪明。

  从查海遗址发掘区域看,这是一处向阳的山坡,山坡平缓,易于采光和排水,如果说这一选择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相似之处的话,那么凿入砂岩之下,形成半地穴式建筑就显示出了查海遗址独一无二的特征来。

  查海人的房子是在地面下挖半米深左右搭建而成的,考古界称为半地穴式房址。岩质疏松便于开凿与挖掘地穴,村落形成后,房舍之间自然形成了砂石路面,屋内地面下凹平坦、规整,墙壁坚固,达到了冬暖夏凉、洁净防潮的良好效果。

  辛岩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还原了查海人半地穴房舍的示意图。以一座中型房舍为例,查海人首先开凿一个南北长6.4米、东西宽5.4米的地穴,在室内沿墙壁埋设12根支柱,在房舍中心灶址四角埋设4根较粗的支柱,在支柱顶部以一定倾斜角度,以中心支柱为核心,将4根中心的柱子同四周的柱子连接起来,结合成一个整体,再在上面敷盖一层层厚厚的树枝和干草,同时在地穴周围用掺着草的泥土堆砌成宽0.8米、高约1米的围墙。这样,一座高约2米、居住面积34平方米的房屋就完成了。

  查海人建好新房,在地中间设有灶坑,灶坑对着天窗,再在西南侧的墙角下挖一个直径40厘米、深38厘米的圆形穴坑,里面放入一个直筒罐,用来盛水或者储藏食物,有的还在地面开凿了二层台,用来摆放物品。人们估计,这样的房舍可容纳五口人,能提供一个很宽敞的生活空间。

  考古人员对查海遗址清理出来的55座房址进行了认真研究,结果并没有发现门道,只是有的房址的东南角发现凿有半圆形坑穴,推断这是安设木梯供人出入留下的遗迹。

  后世史书如《契丹国志》载有“所居多依山水,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魏书·勿吉》中有“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从梯出入”,所记之事虽然要晚上6000多年,但所描述的原始居住状态与查海人较为相似。

  把纺织品中间挖洞,直接套在身上

  大约是为了表述年代的久远,也或者是为了让人们直观地感受8000多年前的原始状态,在很多还原查海文化生活场景的展览中,雕塑的查海人大多腰部系着兽皮围裙,上身赤裸。

   查海人没有穿着衣物吗?

  对于这个问题,胡健微笑并诙谐地回答说:“或许展览所描述的是夏季的场景。

  事实上,考古发掘并不支持8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先人整日赤身裸体。

  在查海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用夹砂陶片打磨而成的纺轮,陶纺轮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纺织技术。遥远时代的人们把野生麻类植物纤维或者动物的绒毛,通过纺轮的转动,捻成麻线或者毛线,早期可能用于编织狩猎或捕鱼用的网,后来通过加密经纬线织成麻布或毛布。

  不过,专家推测,查海人生活的时代,如果有衣着,应该也只是用整条布在身上缠绕或者披挂,如果再进一步想象,可能出现了取一长条布料,在布的中间开一个圆口,把头套进去,再伸出两臂,用麻绳或者皮带将腰部束起来的装束,这也是袍的雏形。

  辛岩提醒记者,对于查海遗址,一定注意那里氏族部落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事实。

  这在考古发掘中取得非常丰富的资料。在房址清理时,他们注意到每个房址中都有各种成套的生产工具,反映了在氏族组织中,家庭正在成为重要的劳动组织。在查海遗址中,他们还发现了20多个窖藏穴,直径在1至2米之间,分布在房址周围,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出现了剩余。

  分布在8000平方米发掘区域的55座房址,房址与房址之间疏密有序,东西成行排列,每行2至3座,方向几乎一致。

  在有序排列的房址区域中部,有一座大型房址,房屋面积120平方米,室内摆放着供多人使用的类似坐凳的大石块,人们推测这里便是查海人集会议事的地方。

  这些遗迹表明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的查海文化,其氏族组织已经得到了充分发育。

  根据发掘情况推测,8000多年前的这个查海人村落,人口已达千人,他们以母系血统为纽带,过着共同耕作、共同采集、共同狩猎、共同制作的集体生活,家庭成员的关系已经非常牢固,管理这个村落的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祖母。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