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变得更美好

24.03.2016  12:07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在旧时,百万人口的城市还屈指可数的话,那么在当今世界,千万人口的城市已经达到百座。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大城市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如暴增的人口、堵塞的交通、恶化的生态、有毒的食物、潜伏的疾病、昂贵的房价以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

城市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同时也诱发人们的贪婪和欲望。《城市的迷惘》这本书中,直指当前全球城市发展的弊端,并且试图开出良方。

作者薛涌在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北京,早年在国内生活,后赴美求学获得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身处象牙塔中,薛涌不仅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还拓宽视野,长期在中美著名报刊发表时政言论。除了本书之外,他还出版了《中国文化的边界》、《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等著作。

城市的迷惘》是关于城市类话题的评论汇集。薛涌以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冷静地分析了中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如城市建设与规划、环境与污染、交通与低碳等热点,进行独到而深刻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薛涌的文风质朴、文字简炼,分析论证问题由表及里,如同剥洋葱层层展开。

本书之开篇“风水与发展”中,薛涌对于近年兴起的“地貌都市主义”理念阐述了其观点。中国古代,筑城或者修建房屋,都讲究风水。风水这个词汇本身并非贬义,然而在发展中成为迷信的别称。薛涌认为,城市建设讲究风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里,在地基巩固的大地上筑造城市,对于市民而言是安全的,也是健康的。假如城市坐落在峡谷中,或者在地质运动活跃的板块上,那么城市则会与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相伴。

地貌都市主义作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新理念,在薛涌看来尤其接近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的顺应而非对抗。地貌都市主义强调城市必须按照自然环境进行整体布局。

这个道理尽管朴素易懂,但很多城市在建设时,常常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有的城市坐落在丘陵地带,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然不顾脆弱的生态,大肆砍伐树木、铲平山体。还有的城市周边湖泊水域面积多,则干脆埋湖平地。薛涌认为,城市建设中,若为了拓展城市空间而破坏了原本的地理环境与生态,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举动,最终将遭受自然的惩罚。

美国在城市建设中,也乐于对陈旧的小区进行拆迁改造。这类小区一般生活成本低,为低收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尽管环境不尽人意,可在薛涌看来有其存在的理由。他认为,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需要各种人存在。

在大城市常被人忽略的贫民窟中,往往是年轻人梦想的起航之地,很多精彩的创意、巧妙的营销策略、全新的技术创新首先是在那里萌发。而市中心住在豪宅里的富人们,有稳定的收入和舒适的生活,创新已经没有动力。作为大城市而言,保持年轻的创新活力,是城市繁荣的基础。

传统观点认为,城市应该以一种特色产业作为引擎,拉动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长期在世界颇为流行,而伴随着汽车之城底特律的衰落,人们开始反思。

底特律的兴盛与衰落,是美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薛涌在《城市的迷惘》中指出:一座城市只倾力发展一种产业,对于城市而言是危险的信号,因为任何产业都会有潮起潮落。

类似底特律的教训,中国也不少见。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很多城市主攻一种产业。几十年后,却纷纷面临转型之困。如某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围绕矿产开发,涌现出很多资源主导型城市。但是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产能减少,这类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走向迷惘。

庆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产业模式单一的危险性,开始调整产业布局,尽可能地使产业丰富多样化。只有这样,城市才不会因为某一行业的下沉而“伤筋动骨”。

城市好比人,有心跳和呼吸,有个性和脾气,有优势和弱点,有机遇更有挑战。任何一本书、一位学者,不可能将城市发展中的难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剖析,《城市的迷惘》也是如此。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如何摆脱发展之困,也只有通过发展的方式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