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未来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23.10.2015  16:32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徐曼曼)随着“十三五”规划发布进入倒计时,区域发展路线图也有望随之浮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区域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的时期。未来“十三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仍然会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基调,“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还要继续推进,并在“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形成提出“4+3”的区域发展战略。
  新华网: “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耀:“十二五”时期是区域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十二五”也是区域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的时期,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的时期。
  这五年国家在加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批准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性质的区域规划,成为国家级战略的大概有一百多个规划。
  比如,目前我国已设立的国家级新区有15个,另外还有一些重点开发开放的地区,如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等地区,还有一些是针对特殊地区的,平潭、前海、横琴,粤港澳等地建立了特殊的实验区。最重要的是,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这四个自贸区在“十二五”时期通过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不断加快发展。
  这些区域规划对稳增长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各地区的发展动能也得到增强。
  “十二五”时期也是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转折时期,这个大背景对各地区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西部地区虽然增长速度仍比较快,但降幅相对也比较大,除了重庆、贵州、西藏之外,都降到两位数以下。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各地区开始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从过去的资源型、要素型投入转化为创新驱动。很多地区的产业结构也确实在逐步优化,北上广深服务业都已经超过50%,建立起服务主导型经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新华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经历过哪些变化?“十三五”时期将如何描绘区域发展路线图?
  陈耀:我国区域政策的划分方法经历过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两分法是从“一五”到“六五”时期,即正确处理好沿海与内地的关系;“七五”时期将中部地区增加进来,形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四分法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
  “四大板块”将区域空间进一步细化,形成“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发展思路。这个划分方法才经历十年,四大板块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远没有完成,西部发展的任务还很重,中部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部整体板块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较大,东北老工业基地还要考虑在新时期如何振兴。
  因此,“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还要继续推进。如今,在“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又提出“4+3”的发展战略。“四大板块”对全国是全覆盖的。在这个基础,从国际国内大的战略考虑,进一步突出一些重点区域。
  新华网:“十三五”规划可能会对区域经济工作提出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路?
  陈耀:未来“十三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仍然会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基调,而且这个方针还将是长期的。这里所指的协调发展与国际上提出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含义相比,要更加丰富、全面。
  具体来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括四方面的含义。第一,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要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不能过大;第二,要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之间能够形成分工合作的格局,而不是各地都是一个自生体系;第三,区域地区之间要能够消除壁垒,形成统一的市场,要素在各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第四,将人和自然和谐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也是衡量区域是否协调的一个标志。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以损害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新华网: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如何警惕产业同质化发展这个问题?
  陈耀:同质化的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它同时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之一。区域是否协调除了区域差距是否有所缩小以外,也要看各地是否能够按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才能使得整体经济实现最大化。
  现在同质化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不过,行业方面的同质化在所难免。作为一个省来说,它的经济结构要求相对比较完整,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综合发展。
  进一步来说,要将区域的差异化发展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等手段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行业内的分工,产品的分工实现差异化发展,通过分工的细化还能进入到产业链不同环节。
  新华网:“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将在“十三五”规划中有什么样的定位?
  陈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分别有各自的目标、意义。
  “一带一路”是国家开放的战略,严格讲它不是区域战略,但它又涉及到经济带、丝绸之路等,既涉及到国内区域,也涉及到沿线国家的相关区域,因此它又有空间的意义,它也是指导区域发展的最高层的战略之一。
  对于我国来说,内陆和沿边开放相对来说是一个短板,进出口贸易、投资方面,内陆沿边整体上的占比不到20%。“一带一路”是“四大板块”、各个地区都可以参与进来的战略,它是我国的开放战略。“一带一路”通过开放来带动内陆沿边地区,以开放促发展。
  京津冀是一个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战略,通过以京津冀培育城市群来建立一种新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解决北京过度集聚导致的一些问题,通过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建立一种区域经济协调的一个良好的机制。这个战略将为全国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特别是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经验和模式。
  长江经济带是占全国人口和经济40%以上的经济带,这个经济带也是支撑未来“十三五”甚至更长远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一个很大的意义在于挖掘长江中上游地区内需的潜力,促进长江上中下游、东中西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又与“一带一路”有很大的联系,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长江经济带结合起来,长江经济带可以构建陆海联系的桥梁。
  新华网: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中,城镇化无疑是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因素之一,未来城镇化发展将如何推进区域经济工作?
  陈耀:城镇化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是“十二五”提出来的重要任务,实际上它的加速推进时期是在“十三五”时期。尤其“十三五”通过深化改革,在户籍制度改革、市场一体化的改革等方面有所推进,将会加快农村人口的市民化。
  未来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解决市民化问题,着重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口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要解决这些人住的问题、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要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内需的扩大。因此,城镇化未来仍然是各地区发展的推动力。
  新华网:城市群在区域发展规划中起到什么角色?
  陈耀:国土空间的开发是要依托于城市群的。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资源聚集的产物。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内部的一体化。
  城市化的空间形态未来还是以城市群为主,目前国家层面明确的有7个,其他还需要具体研究。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