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07.09.2017  14:04

大伙房水源是辽宁省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其水质情况是衡量民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保护大伙房水源事关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区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伙房水源的保护工作,于2013年年底全面实施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兴建工程、整治环境、改善生态,大伙房水源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伙房水源保护是继辽河治理之后的又一生态建设范例,是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工作成果显著

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工作启动以来,省环保厅、省水源办周密筹划,有力协调,果断推进;省发改委、财政厅、公安厅、水利厅等12个成员单位主动担责,各司其职,同心同向;抚顺、本溪两市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加大保护治理力度。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伙房水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2016年,大伙房水库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已经达到一类水质标准,其他指标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与治理前相比,总磷、总氮浓度大幅下降,其中总磷浓度下降77.2%,总氮浓度下降22.8%。水质的明显改善充分表明综合治理规划既定目标已初步实现。

(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保护区综合治理共投入15.7亿元,安排建设项目75项,截至2017年8月,全部或基本完成60项,在建15项,投入运行41项。一级保护区封闭管护模式已基本形成,保护区围栏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入库河流河道生态治理和湿地建设、闭坑矿治理工程、大伙房水库清漂工程、水质监测和安全监控系统、道路风险防范等重点工程基本完工。一级保护区退耕还草、生态移民,二级保护区污染企业、畜禽养殖等综合治理项目有序推进。

(二)水源保护组织机构和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

2013年年底,组建辽宁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保护区内两市及四县一区也相继组建了大伙房饮用水源管理专门部门。同时,确立了联席会议等统筹协调制度,大伙房水源保护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组建省市两级水源保护公安局,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污染企业整治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综合执法工作逐步进入常态化。2016年,抚顺市三县一区组建了59人的管护队伍,专门负责一级保护区管护工作。

(三)水源保护制度不断完善

2014年年度,重新修订了《辽宁省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2015年出台《大伙房水源保护区迂阔又不是民生态补偿实施意见》;2016年出台《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水源保护宏观性指导原则已基本确立,为下一步具体政策的借给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两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其中,抚顺市印发了《大伙房水源保护区一级区围栏的管理办法》,《关于大伙房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封闭围栏和退耕土地后期管护有关事项的通知》,初步建立起了大伙房一级保护区封闭管护运行机制,为水源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良好

保护区内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已建成有机农业基地11.6万亩,其中抚顺市11.4万亩,桓仁县2000亩,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短梗五加、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抚顺市还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完成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有机食品认证3.56万亩。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协同并进的模式已具雏形,生态保护红利已初步显现。

二、大伙房水源综合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大伙房水源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同时也认识到,大伙房水源保护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2016年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结束,而我省目前经济触底反弹尚未完全摆脱困境,水源保护工作投资乏力。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尚未全部完成。一些生产企业、尾矿库及畜禽养殖场(户)等污染和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尚未治理到位。二是水源保护的长效管护机制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水源保护区内建成的设施后续管护责任主体及运行经费有待进一步明确。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大伙房水源保护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了让全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让水源保护区的群众过上富裕的日子,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加强工程日常管护持续发挥建成项目的作用上,在水源保护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在巩固提升治理成果和促进保护区经济发展上,用气力、下功夫。既要量力而行,又要攻坚克难。

第一,建立健全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细化和完善管护标准及办法,强化管护队伍,持续加大保护管理力度。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优先支持大伙房水源保护,多元化、多渠道筹措管护运行资金。

第二,持续做好重点工程和项目,抓好污染设施的运行管理。一是全面完成综合治理的各项重点工程和项目,继续推进生产企业、尾矿库及畜禽养殖场(户)等污染和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治理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管护责任,落实运行资金,使已建成项目投入稳定运行,充分发挥治污、生态保护、水源保护效益。

第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饮用水源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细化生态补偿实施意见,研究横向生态补偿具体标准和办法,利用价格杠杆来实现水的生态产品属性,逐步用市场手段来解决水源保护的生态补偿问题。

第四,积极探索水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途径。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切实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使水源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可持续。一是研究利用水源保护区内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历史文化遗迹等,促进健康、文化、旅游、养老、体育、休闲及优质农林产品等产业多元化发展。二是按水源保护要求,结合种植结构调整,扶持、推动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