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国:一席话洞悉习近平的人才战略观

10.03.2015  16:05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习近平的人才战略观,有着鲜明的“习式风格”。什么样的人才将迎来大发展的机会?3月5日,习近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如何放开手脚?其实,习近平讲过的。神秘作者“杜小杜”再次出手,在微信公号学习大国(微信号XXDAGUO)独家公布习近平在上海与外国专家的一场谈话,不容错过!

  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

  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朴实却意味深长:“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

  现场寥寥数语,背后有着万语千言。

  其语境,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年来,几乎每一次他讲到创新驱动,一定会讲到人才。

  二者有何关系?“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其场合,是上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上海,中国对外开放重要口岸,中国最早接受外来文化、技术的地方,是汇聚各界翘楚的人才高地。

  记得亚信峰会后,习近平就在那主持召开了一场外国专家座谈会,释放的信息简直爆棚,也成为洞悉当今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

  笔者翻出10个月前的现场记录。独家摘录(并非全文)习近平在上海外国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汁原味,读来酣畅淋漓:

  一篇信息量超大的讲话——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强调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古人讲,尚贤者政之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当今,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内国际,就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国家没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胸怀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位经济学家说过,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人的对外开放对推进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梦。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要改革就需要人才、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我们已经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任何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都不可能脱离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任何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复杂形势,面对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各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寻求解决之道。要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安全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分享借鉴彼此有益经验。

  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碰撞明显加深、加快。古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他山之石,亦如他山之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好比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色组合之中,新的画面和景色就会出现。

  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辩证法。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我看,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

  中国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育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我们将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各位外国专家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我们把大家视作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希望各位外国专家继续关心、支持、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中国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你们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认识。你们对中国发展的见解、辨析、意见,甚至不留情面的批评,有利于我们正视自身问题、解决面临难题。正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希望各位外国专家继续做好中外交流合作的民间大使。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把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传播到世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些理解和支持,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共识。

  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的梦。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追求什么?就是追求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梦想。中国梦带给世界的将是机遇、和平和进步。我真诚希望外国专家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你们自己的梦想。让我们共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作出贡献。

  一项高瞻远瞩的人才战略——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

  上任以来,习近平提及“人才”频率之密、思虑之深,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梳理他的人才战略观,有着鲜明的“习式风格”:

  1、人才使命:实现中国梦。

  他一再把人才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深化改革放在一起去看,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拥有宽广的历史视野。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才集聚,多多益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尤其是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更加呼唤人才、渴求人才。

  释放出人才战略信号,开放。

  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13亿,更放眼全球70亿。海内海外、本土国际,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释放出开放、包容的政策信号。气魄胸襟,和他的历史使命感相得益彰,尽展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

  2、人才制度:国际竞争力。

  建立人才制度优势,这句话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到了。

  和谁比优势?国际!是放眼全球,和对人才聚集度最大的那些国家,一比高下。

  怎样建优势?靠改革、靠创新,靠大环境的营造。

  释放出人才战略信号,灵活。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改革任务是改善环境,不是零敲碎打地挖几个人才,而是全产业链去调整,“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改革破除政策壁垒”。源头甚至一路追溯到教育体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3、人才规律:科学用人观。

  习近平的人才战略观是一脉相承的。早在2010年,他就提出,要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把握客观性,避免片面性,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释放出的人才战略信号,是务实。

  人才有成长的规律,顺木之天,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人才有流动的规律,挖渠引水、筑巢引凤。请进来也得走出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方兴未艾。

  人才有使用的规律,竞争和合作,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才赋与财富,辩证统一。

  ……

  邦之兴,由得人。

  人才蔚,国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