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委员们的“大沈阳”情怀

24.01.2018  07:52

  在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大沈阳”情怀成为“80后”青年委员们的时髦话语。他们有的怀揣赤子之心,放弃了其他城市优厚的落户条件,回到家乡沈阳,为这座城市的振兴发展从零开始、埋头苦干;他们有的以敢为、有为、善为的闯劲儿,从普通的业务员干起,当上了企业领导者。今年两会期间,一批正当芳华的“80后”委员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内心丰厚的“大沈阳”情怀和对这座城市的赤诚之爱。

  “杰出青年”的选择

  37岁的丁辰委员,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别人眼中,他绝对是一个“杰出青年”。丁辰18岁出国留学,32岁回国,“14年在外漂泊,我的内心始终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沈阳人。

  他是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辽宁省“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13年,丁辰放弃了多所知名大学的盛情邀约,决定回沈发展。“在南方人眼里,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我想实现东北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方面零的突破。”丁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15人科研团队,从无到有,埋头苦干。最难时,丁辰带着学生们把普通的冰箱作为实验器材,获取科研数据。

  目前,丁辰正在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16年,他指导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学生创新团队参加第十三届国际遗传工程设计大赛(iGEM)获得金奖,实现了东北大学学生在国际生物学科领域竞赛奖项零的突破。

  “一个人总要有梦想,不能光为钱活着。”丁辰说,当初他放弃了二三百万的年薪,决定回沈。回来的5年,他欣喜地看到了城市的诸多变化,感受到了沈阳的努力和奋斗,“一个凝聚着奋斗精神的城市,会给人向上的力量。青年人,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验到幸福!

  设计师心中的城市荣誉感

  同样有着“海归”经历的张译珊委员,是一名“80后”城市规划设计师,“身边的好多同学、朋友,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北上广这样的城市,而我没有。

  从国外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张译珊想也没想就回到了家乡沈阳,做一名普通的城市规划设计师:为爸爸、妈妈这样的父辈们设计身边的公园和绿地,为小朋友们设计家门口的运动场馆……

  “沈阳这座城市越来越宜居,我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张译珊不但自己这样想,还希望更多的市民都能增强城市的荣誉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城市视作自己的‘家’,在家中对各种事情负起责来,那么整个城市就会更和谐、更融洽。”因此,今年的两会上,她提出了“关于提升城市文明建设,激发市民城市荣誉感”这一建议。

  她建议沈阳市充分挖掘城市历史资源,打造城市名片。通过举办文化及体育大型赛事、展览、博览会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来增强市民的参与度,逐步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沈阳人就要建设沈阳

  “我是沈阳人,当然要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沈阳人都不建设沈阳,还让谁来建设沈阳?!”“80后”委员王晓谦坦露自己的“沈阳情结”时,特别激动。

  2005年,在英国读完工商管理硕士的王晓谦,顺利地拿到留学工作认证。可她最终选择回国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虽然可以留在英国,但在那里我没有归宿感。我的祖辈都生活在沈阳,我的根就在沈阳。

  回国后,王晓谦在装修自家房子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吉水暖气片厂。出于对这一传统行业的好奇,她走进这家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

  在这家坚持技术创新的企业中,王晓谦苦干8年,从最基础的学起、干起,从销售员成长为总经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和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应该在振兴沈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80后”的王晓谦,用实际行动参与企业管理、为沈阳经济建设出力。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张晶、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