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跨两道关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吃,同时,它也是我国出口创汇蔬菜中的优势产业,在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大葱生产主要还是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生产成本偏高。为降低成本,提高大葱产业的竞争力,发展大葱生产机械化成为葱农的迫切期盼。近日,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牵头在“大葱之乡”——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举办的大葱机械化移栽暨葱姜蒜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题研讨会上,业内专家献言献策,共同探讨大葱机械化生产的难点和对策。
移栽和收获两环节最费人力
7月19日下午,在章丘区绣惠镇“青葱庄园”的一栋大棚内,在两辆开沟机完成开沟起垄后,工作人员开始将工厂化培育的葱苗秧盘摆放到大葱移栽机上,一切就绪后,操作大葱移栽机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工作了,5分钟过后,一行大葱就“长到”了长达30米的试验田里。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正在演示的移栽机,一天的栽种面积能达到10—12亩。
由于演示现场在大棚内,再加上参观的人数较多,汗水已经湿透了每个人的衣襟,但仍旧阻止不了观众的热情。来自山东省乐陵市的农民郑保君更是看得仔细,只见他弯着腰,察看大葱移栽的直立性,他可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带着目的前来的。
作为一种小株距作物,大葱对移栽机的性能会有些特殊要求。据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侯加林介绍,一般移栽作物株距为20—50厘米,而大葱移栽株距为3—5厘米,而且大葱栽植深度较深,一般为10厘米左右;另外,大葱栽植的直立性要求高,因为这一环节决定着成品葱的品质形态,如果移栽时葱苗歪斜,大葱收获后成品葱的葱白就会弯曲,造成成品葱产量、质量下降。
郑保君一边观看一边告诉记者,他家种了50多亩大葱,还采用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郑保君说:“大葱移栽环节需要雇人,雇20个人一天也只能移栽2亩地左右,一人一天的费用大概120元左右,50亩地得6万多块钱呢,再加上移栽时气温开始升高,人还可能会中暑。”
大葱不仅移栽环节费时费力,收获环节同样也不让人“省心”。早就决定购买大葱机械化生产设备的郑保君,太知道大葱生产的辛苦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械。他之前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总是没有选中特别满意的机械,而这次看完了棚内的现场演示又参观了室外展台后,郑保君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已经有购买意向了。”
现有机具通用性差阻碍推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长期以来,蔬菜生产都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占到了蔬菜生产成本的50%以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大葱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机械化生产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葱生产在耕整地、田间管理等环节,关键设备与其他大田作物基本相同,但是一些关键环节和部分技术难以突破,制约着大葱向全程机械化迈进的步伐。
侯加林说,大葱机械化种植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影响了机具适用性以及推广性,机械化程度较低,收获时导致葱白损伤率高。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种植方式不同,也限制大葱收获机的通用性,有的机器能完成单行的挖掘,但后面还需要人工进行清理、打捆等作业,还是耗费不少人力。
“全国种植大葱面积约800万亩,山东省120万亩左右,大葱产量在每亩2500—5000公斤。章丘大葱收获成本约每亩900元,人均收获效率每天仅为0.13亩。不仅人工收获成本高,而且劳动力缺乏,另外大葱机械化收获装备也很缺乏。”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青江补充,现有的大葱收获机主要适用于中、短葱白大葱以及分葱等中小葱的收获,对种植较深的长葱白大葱收获效果不理想。悬挂式、牵引式大葱收获机存在动力机械与种植模式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开道困难。挖掘式大葱收获机对土质适应性差,功能单一,减劳效果不明显。大葱联合收获机夹持输送过程中存在伤葱的问题,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另外,散户种植、大葱套种等因素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
机收大葱难在哪?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胡延萍深有体会。她解释说:“目前章丘大葱的种植面积大约10万亩,以其‘高、大、脆、白、甜’的特点而闻名,但其‘高、大、脆’的优势却成了机械化收获的阻碍因素,容易导致机械收获时破损率较高。”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尚书旗介绍,大葱在耕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等部分环节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收获环节机械损伤较大,可靠性难以保证;另外,各地农艺不同,种植模式差异大,导致机具适应性差。
瞄准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据了解,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大葱种植不仅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且正在向高效、智能化发展。“要实现大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尚书旗说。
侯加林建议,要加强产学研协同集成创新,主攻种植和收获两个薄弱环节,尽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如大葱全自动移栽技术,大葱收获过程中减阻无伤挖掘、振动抖土技术、联合收获机柔性夹持输送等难点;鼓励实行大葱全程机械化生产方案,提倡规模化种植,建立示范基地以便集约化管理,以最大化地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提高机械通用性、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械产品质量与零件标准化、系列化以及通用化。
研发产品要瞄准关键点。李青江认为,要探讨适宜大葱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种植、生产模式,针对不同大葱品种、加工品质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装备研究。重点发展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去土、无损输送、打捆等作业。同时,适时开展大葱收获机的自动驾驶、自动对行、自动装箱等智能化研究。
山东农科院研究员孔素萍说,大葱的育苗移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考虑育苗方式、苗龄,确定行距、株距、栽植深度等时,都应考虑农艺与农机的结合,研发出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才能提高大葱的产量与质量,最终实现高效生产。
“虽然现在大葱机械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难度大,制约因素多,但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我们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山东省农机局副局长韩永平表示,这几年山东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加快机具的研发,在播种、收获、移栽等关键环节做系统研究,部分项目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下一步,还将强化示范推广,将经济作物的生产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扶持重点。
另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透露,针对大葱收获难题,今年11月,协会还将在章丘举办专题研讨会;此外,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还将设置果园、蔬菜类机械专题论坛和产品专区,以推动行业发展。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吃,同时,它也是我国出口创汇蔬菜中的优势产业,在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大葱生产主要还是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生产成本偏高。为降低成本,提高大葱产业的竞争力,发展大葱生产机械化成为葱农的迫切期盼。近日,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牵头在“大葱之乡”——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举办的大葱机械化移栽暨葱姜蒜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题研讨会上,业内专家献言献策,共同探讨大葱机械化生产的难点和对策。
移栽和收获两环节最费人力
7月19日下午,在章丘区绣惠镇“青葱庄园”的一栋大棚内,在两辆开沟机完成开沟起垄后,工作人员开始将工厂化培育的葱苗秧盘摆放到大葱移栽机上,一切就绪后,操作大葱移栽机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工作了,5分钟过后,一行大葱就“长到”了长达30米的试验田里。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正在演示的移栽机,一天的栽种面积能达到10—12亩。
由于演示现场在大棚内,再加上参观的人数较多,汗水已经湿透了每个人的衣襟,但仍旧阻止不了观众的热情。来自山东省乐陵市的农民郑保君更是看得仔细,只见他弯着腰,察看大葱移栽的直立性,他可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带着目的前来的。
作为一种小株距作物,大葱对移栽机的性能会有些特殊要求。据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侯加林介绍,一般移栽作物株距为20—50厘米,而大葱移栽株距为3—5厘米,而且大葱栽植深度较深,一般为10厘米左右;另外,大葱栽植的直立性要求高,因为这一环节决定着成品葱的品质形态,如果移栽时葱苗歪斜,大葱收获后成品葱的葱白就会弯曲,造成成品葱产量、质量下降。
郑保君一边观看一边告诉记者,他家种了50多亩大葱,还采用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郑保君说:“大葱移栽环节需要雇人,雇20个人一天也只能移栽2亩地左右,一人一天的费用大概120元左右,50亩地得6万多块钱呢,再加上移栽时气温开始升高,人还可能会中暑。”
大葱不仅移栽环节费时费力,收获环节同样也不让人“省心”。早就决定购买大葱机械化生产设备的郑保君,太知道大葱生产的辛苦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械。他之前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总是没有选中特别满意的机械,而这次看完了棚内的现场演示又参观了室外展台后,郑保君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已经有购买意向了。”
现有机具通用性差阻碍推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长期以来,蔬菜生产都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占到了蔬菜生产成本的50%以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大葱产业的竞争力,实现机械化生产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葱生产在耕整地、田间管理等环节,关键设备与其他大田作物基本相同,但是一些关键环节和部分技术难以突破,制约着大葱向全程机械化迈进的步伐。
侯加林说,大葱机械化种植缺乏统一的种植标准,影响了机具适用性以及推广性,机械化程度较低,收获时导致葱白损伤率高。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种植方式不同,也限制大葱收获机的通用性,有的机器能完成单行的挖掘,但后面还需要人工进行清理、打捆等作业,还是耗费不少人力。
“全国种植大葱面积约800万亩,山东省120万亩左右,大葱产量在每亩2500—5000公斤。章丘大葱收获成本约每亩900元,人均收获效率每天仅为0.13亩。不仅人工收获成本高,而且劳动力缺乏,另外大葱机械化收获装备也很缺乏。”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青江补充,现有的大葱收获机主要适用于中、短葱白大葱以及分葱等中小葱的收获,对种植较深的长葱白大葱收获效果不理想。悬挂式、牵引式大葱收获机存在动力机械与种植模式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开道困难。挖掘式大葱收获机对土质适应性差,功能单一,减劳效果不明显。大葱联合收获机夹持输送过程中存在伤葱的问题,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另外,散户种植、大葱套种等因素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
机收大葱难在哪?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胡延萍深有体会。她解释说:“目前章丘大葱的种植面积大约10万亩,以其‘高、大、脆、白、甜’的特点而闻名,但其‘高、大、脆’的优势却成了机械化收获的阻碍因素,容易导致机械收获时破损率较高。”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尚书旗介绍,大葱在耕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等部分环节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收获环节机械损伤较大,可靠性难以保证;另外,各地农艺不同,种植模式差异大,导致机具适应性差。
瞄准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据了解,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大葱种植不仅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且正在向高效、智能化发展。“要实现大葱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尚书旗说。
侯加林建议,要加强产学研协同集成创新,主攻种植和收获两个薄弱环节,尽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如大葱全自动移栽技术,大葱收获过程中减阻无伤挖掘、振动抖土技术、联合收获机柔性夹持输送等难点;鼓励实行大葱全程机械化生产方案,提倡规模化种植,建立示范基地以便集约化管理,以最大化地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提高机械通用性、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械产品质量与零件标准化、系列化以及通用化。
研发产品要瞄准关键点。李青江认为,要探讨适宜大葱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种植、生产模式,针对不同大葱品种、加工品质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装备研究。重点发展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去土、无损输送、打捆等作业。同时,适时开展大葱收获机的自动驾驶、自动对行、自动装箱等智能化研究。
山东农科院研究员孔素萍说,大葱的育苗移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考虑育苗方式、苗龄,确定行距、株距、栽植深度等时,都应考虑农艺与农机的结合,研发出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才能提高大葱的产量与质量,最终实现高效生产。
“虽然现在大葱机械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难度大,制约因素多,但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我们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山东省农机局副局长韩永平表示,这几年山东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加快机具的研发,在播种、收获、移栽等关键环节做系统研究,部分项目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下一步,还将强化示范推广,将经济作物的生产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扶持重点。
另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透露,针对大葱收获难题,今年11月,协会还将在章丘举办专题研讨会;此外,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还将设置果园、蔬菜类机械专题论坛和产品专区,以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