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货“发疯”背后是执法乏力

26.12.2014  18:58

  副道上逆行、违反禁令标志、不悬挂车牌或车牌号码不清……12月23日晚至24日凌晨,清河北路上,济南交警支队直属大队针对大货车夜间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短短三小时,就有二十多辆大货车被依法查处。(12月25日《齐鲁晚报》)

  超载运输损害城市道路,泄漏遗撒污染环境,不按信号行驶危害交通安全……细细数来,大货车可谓“重病”缠身。其之所以会病入膏肓,追根溯源,一方面是驾驶员交通法律意识淡薄,自恃车辆个头大、马力足,再加上车牌常被污泥有意无意地遮盖,上路驾驶便霸气十足;另一方面是逐利的冲动,成为其顶风作案的重要推手。

  目前货车司机的报酬以趟数或吨位数来计算,在多拉多赚、多跑多挣的利益驱使下,出现超载、超速、闯红灯等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背后,暴露出的是监管缺位和执法缺力。一方面,货车上路行驶涉及到交警、环卫、路政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未能厘清监管范畴和责任边界,出现了“你管我管大家管,最后一个都不管”的监管盲区。另一方面,尽管也采取了安装GPS定位等措施,但对违章的处罚措施往往局限于“罚款”,甚至是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司机“堤外损失堤内补”,违章变本加厉。

  管好“失疯”的大货车并不难,当务之急必须厘清监管职责,防止责权“打架”,通过常态化地严管和提高违法成本,让司机的违章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尤其要走出以往出了事故再“运动式”执法整顿,而风平浪静又“顺其自然”的怪圈。对运输公司来讲,提高货运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快改革司机收入分配机制,已迫在眉睫。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