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内首个感染者,是怎样被找到的?

18.11.2021  21:04
后半夜出发 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报告 12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 他们是与时间赛跑的“疾控人” 在海量的信息中 寻找被感染者的传播链 …… 还原: 疫情“警哨”吹响之后

自11月6日,大连市内首次出现与庄河关联的病例后,12天以来,来自国家、省、市疾控部门的调人员们,没有一刻停下来。

11月16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周毅恒和同事正在工位上忙碌着。

办公室里电话问询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记录每一条信息,梳理着每条线索。

作为本次疫情流调组成员、市疾控中心消毒监测科科长周毅恒,向我们还原了此轮大连市内阳性感染者的流调过程。

我记得特别清楚是11月6日,市内医院发热门诊上报,筛查出阳性病例。

周毅恒说消息一传来,大家犹如火警一样,迅速行动起来。

通过流调我们发现,这个病例和家人都去过庄河,有一个很明显的暴露史。之后,又传给了来家里维修的工人…….就此,一条清晰的传播链就完整地串联起来了。

周毅恒介绍,根据本次德尔塔毒株传播快的特点,他们将病例检测阳性的轨迹进行层层严查,对待密接、次密接人群也做了“提级响应”,通过抽丝剥茧,流调人员很快找到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时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传染源封控在较小的范围。

周毅恒直言,传播链的完整性特别重要,在梳理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母子,在市内普采十混一时发现阳性样本。与此同时,我们马上对这10人进行了排查,其中8个人的风险很低,我们就将焦点锁定在一对母子身上。在人的直观意识里,成年人活动场所会更多,所以暴露感染的几率更大。

随后流调队员联合公安立即对其展开面对面流调,一点点排查出前14天的行程轨迹。但令人意外的事情出现了,妈妈的单采核酸检测竟然是阴性。

真是一个‘烧脑’的过程,我们不得不重新寻找传播链。这时她的孩子出现在我们视野里,通过调查发现,孩子有时跟妈妈一起居住,就有同一个暴露环境。通过轨迹摸排、点位对比,最后这个传播链才串上。终于破案了!当传播链条扣上最后一环的时候,他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下。

不能等10个人单采结果后再做排查,我们必须分秒必争!我们的目的就是摸清病例行动轨迹,捋清病毒传播链条,早一分钟排查清楚,就能早一点遏制病毒传播的脚步,少一个被感染。

周毅恒厚厚的口罩遮不住他的倦容,但眼睛里却依然泛着光亮。

24小时连轴
这群“疾控人”有多拼!

疫情发生后,大连市疾控中心已先后派出40余人赶赴庄河,另有100余人进行庄河市以外地区的流调溯源工作。

不论是普采,还是重点人群筛查,都是白天采样,所以等到出结果时往往都是半夜了。

流调队员、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韩一楠说,凌晨接到通知,就立即奔赴现场开展流调。

整个流调大概需要3个小时,从病例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每一个活动细节,我们都要刨根问底给扣出来。多问一个问题,可能就少一个人感染。

韩一楠说,结束调查回来就已经是后半夜了,再加上写报告、审报告,一般都是通宵到早上。

从11月6日以来,工作人员都很少回家,面对大量的流调信息,大家通宵达旦,困了就在值班室或者工位上眯一会儿,但也睡不了几个安稳觉儿,因为随时会有电话进来,随时有可能被召唤。

除了流调溯源,市疾控中心还启动了检验组、消杀组、信息组等24小时运行。

  • 信息组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尽快向疫情防控指挥部反馈数据信息,上传数据,提供决策依据;

  • 检验人员24小时不停机开展核酸检测,第一时间出具复核结果;

  • 消杀队员闻令而动,前往重点场所开展消杀工作,确保重点场所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 韩一楠表示,相比在市内开展工作的疾控人员,守在庄河的同事更累更难。

    他们那边比我们更辛苦,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开展流调,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要回来,大家都在一线抢时间,把人和场所迅速封控住,不让疫情进一步扩散。

    除了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还有一群来自公安和工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坚守在流调溯源的一线。

    从去年‘7.22’疫情开始,大连就一直采用‘三公(工)叠加’的工作机制,每次流调都会有公安人员参与其中,通过大数据手段,点、线、面同步进行排查。

    韩一楠说,一份轨迹通报,一根流调线条,向公众勾勒着疫情形势的走向,在详实的轨迹信息背后,是三公(工)—公卫、公安、工信部门高度密切配合的结果。

    流调人承担了纷繁复杂的防控工作 他们家有无人照顾的孩子 有的有卧床不起的老人 但没有一个人找理由下“火线” 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一样坚守岗位 保证了疫情防控工作高效运转 从没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他们是疫情中最惹眼的一股“暖色” 温暖着这座城市的冬天 【责任编辑: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