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残疾人的小康梦越来越近

12.07.2018  10:03

  大连市甘井子区泡崖街道居民王晨患有脑瘫,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多年来,蹲便、门槛等老旧的家居设施,给王晨的行动带来很多不便。去年,王晨家被纳入大连市困难残疾人家居环境提升工程,厨房和卫生间都得到了彻底改造,房间粉刷一新,家用器具也更新换代了。截至目前,我市累计为1.5万户困难家庭实施了家居环境提升工程。今年,“为低收入村残疾人家庭进行房屋修缮”被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纳入优先改造计划。

  残疾人家居环境在提升,康复服务也更精准。中山区昆明街道居民于新斌瘫痪在床10多年,生活无法自理。2017年启动的千户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程,让于新斌享受到了一对一的精准康复服务。经过康复理疗师持续两个月登门服务,他的四肢恢复了简单的运动功能。精准康复服务是我市2018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之一。通过专业康复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签约康复三种方式为残疾人建案管理,进行不少于30天的康复治疗。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建立残联的地级市,大连持续开展的残疾人扶贫、保障等各项工作,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大力提升帮扶对象的生活质量。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将残疾人事业切实纳入全市发展大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1992年开始,连续制定了7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1995年,我市第一部残疾人综合性地方法规《大连市残疾人保障若干规定》正式施行,2013年重新修订实施并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市政府陆续将残疾人危房改造、白内障复明、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助学、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精准康复等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残疾人事业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是实现残疾人同步小康的基础。从1990年下发《关于发放盲人免费乘车证的通知》开始,全市出台的优惠残疾人政策达100多项,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城乡3.2万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不断提高标准。2016年开始实施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投入资金1.4亿元,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全市每年有1万多名残疾人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对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给予优惠,同时将非从业残疾人纳入了参保范围。

  市政府安居工程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2005年出台了《大连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此后经过多次调整,残疾人危房改造惠及千家万户。“十二五”以来,为1848户残疾人家庭建造新居,连续3年将“农村残疾人家庭危旧房屋修缮”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项目,投入资金3727万元,修缮房屋3727栋。

  大力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目前,全市适龄残疾儿童中有899名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272名中度残疾儿童集中特殊教育学校就读,478名重度残疾儿童通过送教上门实施教学,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残疾人就业政策不断调整,以集中、分散、按比例的方式安置残疾人就业,以优惠政策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平均每年安置残疾人就业近万人。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多年来,全市在残疾人康复、托养、无障碍建设等方面不断为残疾人创造有利条件,使残疾人充分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白内障复明、辅助器具适配、基因筛查、免费体检等多项康复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十二五”以来,全市投入5800多万元,13万人次享受了不同形式的康复服务。

  对重度残疾人来说,最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专人护理照料。集中托养、居家安养和日间照料,为1万多名残疾人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目前全市各地有集中托养机构9家,日间照料机构13家,这些被中国残联统一命名的“阳光家园”,成为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温馨港湾。

  自2009年以来,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列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累计为约2万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仅“十二五”期间,投入5600多万元,7111户家庭受益。2006年,中国导盲犬培训基地落户大连,是国内唯一一家导盲犬培训机构,目前已培训导盲犬99只,19个省市的盲人受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弘扬现代文明残疾人观,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市广大残疾人有了深切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