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袁保龄用花岗岩修建旅顺大坞

17.11.2017  09:25

  袁保龄塑像。

  1899年,被沙俄租借的旅顺港。

  1882年,袁保龄受朝廷指派,担任旅顺工程局总办,负责建设旅顺大坞。他力排众议,选择山东的花岗岩做建材,建起百年军港,直到累死在现场,他的侄子就是袁世凯。

  引出这个故事的是大连现代博物馆展出的一枚不起眼儿的印章,围绕着这枚印章,还有袁家后人寻根的故事。

   后人在寻根过程中发现曾祖的印章

  由大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主办,大连现代博物馆承办的大型原创展览“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正在展出。

  在展厅的第一单元,有一个单独的玻璃展柜,里面展出一枚印章,印文是“要与人间治不平”,边款为“大清光绪三年袁子久刊石”,表明了印章的主人和刻制时间。从印章功能上划分,这是一枚刻有警言的闲章,反映了印章主人的胸襟抱负。子久是袁保龄的字,他在旅顺军港创建时期,担任清廷旅顺工程局总办,他的侄儿就是袁世凯。

  这枚印章是由袁保龄的曾孙,现居沈阳市辽中区的袁明军捐赠给大连辽南船厂的。它能够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展出,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袁明军生于1951年,在他的印象中,当年家里还留有一些书画之类的文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看到祖父袁世显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流着眼泪将这些字画一点点烧毁。

  袁明军的祖父享有高寿,1976年以105岁高龄辞世。老人去世前把家人叫到身边,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家不是济南府,而是陈州府。”但是老人没有讲出他父亲的名字。

  2004年,袁明军的父亲去世前也对他讲:“你都是有孙子的人啦,这认祖归宗的事就交给你了。

  寻根的事格外艰难,因为线索非常少,袁明军查过地图,根本没有什么“陈州”。

  转眼几年过去了,到了2006年,深入研究过袁姓由来的袁明军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项城市(清朝时称为陈州)政协。当年9月他就得到回复,根据他提供的祖父名字、家谱及祖籍的情况,证实他们是项城袁氏的后人,然而具体是哪一支系还不清楚。项城市对他提供的情况非常重视,此后对项城袁氏支系逐个甄别。

  其间,袁明军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走访亲属,继续寻根。2011年5月,终于得到确切证明,他的曾祖父是袁保龄,祖父袁世显是其次子。

  而早在袁明军开始寻根之前,项城袁氏在编修家谱时,发现少了袁世显这一支,已经到辽宁各地找寻过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联系上。

  袁明军曾经在大连工作了一年时间,那时候,他没觉得自己同这座海滨城市有什么联系。当得知自己曾祖父就是修建旅顺大坞的袁保龄后,他才认识到,原来自己跟这座城市有如此深厚的渊源。

  也就在袁明军踏上寻根之旅前后,大连辽南船厂启动了厂史编修工作,该厂原宣传部副部长、《旅顺大坞史》副主编姜广祥通过多方查找史料,不仅理清了旅顺大坞建设的史事,还综合史料并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完成了袁保龄的塑像。

  这座塑像的图片在互联网上发布后,引起袁明军的注意。他联络上了大连辽南船厂负责人,得以实地参观旅顺大坞,凭吊先祖。

  在研究曾祖有关情况时,袁明军在互联网上发现青岛有人出售袁保龄的印章。参观过旅顺大坞后,他特别想将这枚印章买下来,捐给曾祖父为之奋斗的地方。

  他告诉记者:“可能是不知道子久是袁保龄的字,那枚印章在互联网上挂了3年多时间无人问津。

  当时,他也担心其中有假,与图章的卖家联系几次,一方要货到付款,一方要见钱发货,总是没谈拢。

  2016年5月,袁明军再次到旅顺,在向曾祖袁保龄塑像献花时,遇到了青岛港史研究专家袁宾久。在交谈中,袁明军说起了自己的心事。“这位青岛港史研究专家非常热心,正要赶第二天飞机回青岛,他答应去把印章买下来。”袁明军说,他在大连辽南船厂第三天就收到快递邮件,打开精心包裹的里外整整9层的包装,100多年前袁保龄刻制的印章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