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食源性疾病发生高峰在七八月

07.04.2015  16:39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食品安全”。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监测数据显示,我市食源性疾病发生时间特点是季节性比较明显,以夏秋季为多,冬春季较少,每年5月-6月份开始上升,7月-8月份为报告高峰,9月-10月份逐渐下降,与百姓直观感觉一致。

  据该中心食品学校卫生所主管医师宋晓昀介绍,在我市,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在夏季监测到的优势致病菌株是副溶血性弧菌,这与大连是沿海城市、居民普遍喜食海产品有关。其次是有毒动植物,例如居民误采毒蘑菇,食用后引发家庭聚集性的蘑菇中毒,每年夏季在我市都有发生。另外,部分居民在路边烧烤摊位、流动摊位购买食品后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因此,专家建议市民:

  1.海产品要烧熟煮透再吃。首先要购买和食用新鲜的海产品,死亡及变质的海产品通常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毒素。海产品食用前要完全烧熟煮透,56℃下5分钟或者90℃下1分钟可将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杀灭。加工贝类时应清除其体内肠腺,以避免贝类毒素中毒。加工海产品的容器和刀具要做到生熟分开。尽量不要生食海产品。

  2.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因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其鉴定需要丰富的专业生物分类学知识和条件,普通居民很难识别,要做到不采、不买、不卖、不食,以防中毒。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还有可能会出现“假愈期”,即出现轻微症状或经相应治疗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但在一两天后,病情会迅速恶化,致使患者出现以肾衰竭为主的多器官衰竭,因此提醒居民在中毒初期症状出现缓解时,仍应到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

  3.不在街头流动摊位购买食品。路边流动食品摊位大多缺少食品经营资质,食品原料来源不明,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街头流动摊位食品。夏季街头烧烤食品因食品原料不新鲜、加工温度不充分而携带多种致病菌,居民应减少进食。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