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蓝屋要暖”并非两难

23.11.2015  09:03

  甫一进入供暖期,我省即发生雾霾。雾霾治理关系着大家的身心健康,而供暖同样涉及千家万户,这两个民生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既要保暖气也要保空气,这个所谓的“两难”问题又如何破解?

  供暖并不绝对导致雾霾,但是供暖所用的燃料,供暖所采用的技术和方式,却对雾霾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目前我省供暖的能源消耗中,燃煤占90%以上,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67%,清洁能源所占比例非常低,导致供暖能源结构失衡,这是冬季雾霾出现的主要原因。其次,一些地方燃煤锅炉结构不合理,小锅炉较多,热效率低,年久失修跑冒滴漏,污染防治设施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所以供暖期内如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就容易出现雾霾。

  如何告别这种“供暖式雾霾”,综合起来无外乎两条,一是提高应急能力,这一点见效快而作用相对较小;二是改变能源结构,彻底打破供暖“一煤独大”局面,需耗费时日却是治本之策。

  从提高应急能力而言,现在,一些人将这场雾霾,归结于11月初的供暖期启动,还有人说东北地区大部雾霾,辽宁难以“幸免”。这种说法,分析雾霾发生原因没错,而以此谈论责任划分,说到底,是一种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论和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的宿命论,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更与为民服务宗旨相违背。

  譬如,供暖年年都搞,如何最初这几天的雾霾比较重?政府有了预案,是环保措施没跟上还是燃煤不过关?显然需要调查清楚,对症下药,以期避免和杜绝企业违规排放的侥幸心理和绑架心态。再如,供暖期内秸秆焚烧雪上加霜,而又年年难禁。那么,结合天气情况有组织地分批焚烧,是否可以暂时缓解?在技术和政策上大力倾斜,让农民从秸秆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真正获利,能否真正让禁烧深入人心?这些都需要有针对性地推进解决。

  再从改变能源结构而言,采用更先进的清洁燃烧技术,是辽宁治理雾霾更根本更关键的问题,才能彻底斩断供暖与雾霾的关系。但是,对于饱受“供暖式雾霾”之苦的一些城市来说,这也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一要巨额投入,二要切割利益,显然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也需要群众更广泛地参与。

  “天要蓝屋要暖”,是人民群众的朴素愿望和合理诉求。民之所盼,施政所向。在粗放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下,这两大民生问题,看似冲突难以调和,实则更考验施政智慧。解决问题,最终依赖于现代化治理;治本之策,还在于打造指起来对路、挥起来有力的“指挥棒”。

  唯有如此,才能既保暖气又保空气,大家才有望共享温暖的冬日和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