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三栖才女”韩雪梅: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13.11.2017  11:05

   85后沈阳姑娘韩雪梅,在多年阅读与写作的不断积累中,将“作家、评论家、博士研究生”三种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实现了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青春理想,被教育界和文艺界专家誉为“中国85后三栖才女”,近年来成为学界和读者关注的对象。而最近,韩雪梅41万字的学术专著《社会转型的话语建构: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光明学术文库”。这项科研成果,既为沈阳也为辽宁做出了积极的人文贡献,充分体现出理论意义作用于社会现场的文化价值。

  那么,韩雪梅这位“特立独行”的沈阳姑娘,她的阅读模式有何与众不同?

  边读边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个窍门

  1987年9月出生的韩雪梅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我非常喜欢立体化阅读,边读边做笔记,围绕书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放射性思考,构建自己多维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她摘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得全国百佳散文提名奖,2013年和2017年,分别荣获教育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期间,还三次获得辽宁省一等学业奖学金。正是凭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立体化阅读,她已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小说评论》《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文艺评论和国学作品。她撰写的多篇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全文转载或全文转播,在国内产生较大反响,沈阳姑娘又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青年评论家。

  “在读书过程中,我要努力成为立体化阅读的‘T’型读者,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面对复合相融的专业知识领域,我要成为一名‘复合型’青年科研人才,以认知的高度、复合的广度和钻研的深度,力求在文学与文化领域有所建树。”韩雪梅说。

  医学、戏曲她都爱,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近些年来,“重金属”的商品经济压力致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心态浮躁焦虑。韩雪梅认为,“不为外界所动,不为时流裹挟,需要一种精神的定力,这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蕴,能够为我们带来支撑和力量。”作为85后年轻人,韩雪梅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不仅深谙文学,甚至还对祖国传统医学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在业余时间,韩雪梅最热衷的放松方式,是听上那么几段传统戏曲,同时对戏曲理论也有所涉猎。无论京剧、越剧、评剧、昆曲、评弹,韩雪梅都能从中发现独特的美,感受其带来的韵味和意境。

  韩雪梅一方面深嗜祖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她更钟情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研读,莫言、贾平凹、苏童、迟子建、格非、阿来、余华等名家是她尤为关注的对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哲学、美学、国学、医学、戏曲等,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内蕴相通。关键在于深耕经典的共融性,涵濡其中。这不仅会使我们的人生诗意馥馥,也会打造出民族价值认同的文化标识。”

  特别喜欢“我与我周旋”这句话

  采访中,围绕文学和传统文化,韩雪梅娓娓而谈。可是提到对她成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她却犯了难。“我的成长,得益于许多经典,很难说哪一部对我影响最大,但是,《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我与我周旋’。世间路上,我们需要淬炼的品质不是‘与世周旋’,不是‘与人周旋’,而是‘与己周旋’,如此方能卓然而立。”

  提到最近的阅读,吸引韩雪梅目光的一部书籍是《御窑千年》。“《御窑千年》,从瓷器的角度讲历史,既娓娓道来,又不乏历史的厚重感。是一部既有学术性,又兼备趣味性的著作。”韩雪梅说,从这部著作中,可以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从古代瓷器匠人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学习那种不忘初心的坚定与执著。“无论读者朋友们是否从事学术研究,《御窑千年》都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梁启超曾说过,“书宜杂读,业宜精钻”。这是韩雪梅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是她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最真实的写照。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苏慧婷实习生王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