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新内涵

11.11.2015  13:11

  11月3日,“十三五”规划建议公布。未来五年的战略蓝图,迅速引来广泛关注。从深化户籍改革到实行脱贫责任制,从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到参与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明确的方向、合理的目标、开阔的视野,让人感受到向着未来出发的强劲足音。
  的确,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行进中国”已经到了关键的决胜阶段。会当中流击水,如何认识和把握发展的方位,至关重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面对过去与未来的接替、承续和更新,面对内部和外部的机遇、挑战和期待,十八届五中全会如此判断。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已经过去10余年。今日中国,向外看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向内看有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本世纪头20年的时间窗口,只剩下最后1/4,当整个世界在低迷中调整,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机遇是否还在、怎样理解机遇、如何把握机遇?
  展望未来五年,时与势的遇合,让“机遇”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进入中国发展的视野——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从党的十六大算起,这个时跨20年的奋斗历程,终于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历史时刻。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建成覆盖13亿人的社保网,正是来自长期的发力、蓄力、长力,让“十三五”发展动力充沛、潜力巨大。
  这也是一个关键的空间点。中国与世界已经处于“深度互动”之中,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保持了近7%的增速,上半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面对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方式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在孕育形成。内外联动,让“中国龙”的腾飞有更大空间。
  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下,“机遇”一词,更有了全新的内涵。近日看似不相干的两条新闻,正可成为新机遇的注脚。一条是,英国一机构评选各个国家的品牌价值,“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排名第二。另一条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我们自己的“大飞机”正期待着翱翔蓝天。
  恰如德国学者夫罗里扬所言,“中国在国际环境中仍有许多机遇,而且中国是一个创造机遇的国家”。一方面,“中国”已经是谁都无法忽视的“品牌”,无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参与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背后是中国持续增长的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是正在形成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新模式、新版图。另一方面,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全球增长乏力之时,我们正可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依靠扩大内需带动增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之时,我们正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而这一战略机遇期,正在完成“两个转变”——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能不能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转变,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跑好“十三五”这一棒。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到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地缘政治仍不稳定,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效率与公平、国内与国际,诸多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唯有保持风险意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才能集中力量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用变革推开机遇的大门。
  “时与势都在我们这边”。对于今天的中国,这是一个空前广阔的时代,整个世界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这是一个空前激荡的时代,国内国际风云际会,孕育无数机遇与挑战;这是一个空前厚重的时代,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叠加起改变历史的力量。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就一定能赢得关键的五年,书写一个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5日发表
  从快到好,“转型”东风正劲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从“速度机遇”转为“转型机遇”,“十三五”时期,深度调整结构,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历史性转变,正迎来新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快”字当先、“好”字成势,增速傲居全球前列,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活力有所增强。但同时,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力量的对比急剧变动,“欧债阴霾”下的主要经济体纷纷呈现“平庸增长”。外部需求明显放缓,国内则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这是坏消息也是好事情。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需要“从快到好”的转型与变革,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增长。
  扩大内需,一靠投资,二靠消费。广阔的空间,巨大的潜力,并非虚词。中国高铁闪耀世界舞台,而国内铁路总里程仅约12万公里,比美国少很多,中西部的“铁公基”更是短板。再比如,城镇化率虽近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消化过剩产能的空间还很大。消除地区差距、城乡差别,共享全面小康,将会带动有效投资的成倍增长。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富起来的中国人,正把购买力向境外市场释放,海淘、代购,甚至打“飞的”买奶粉、马桶。刚过去不久的“十一”黄金周,不少国外卖场推出了针对中国游客的“微信支付”,连感冒药都成了抢手货。扩大国内消费,把“爆买客”们拉回来,迫切呼唤国货当自强,适应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变化已经初现端倪。进入11月,“双十一”还差好多天,网上购物就已经热火朝天,许多商品之所以广受青睐,不只是价格便宜,更是因为顺应了新的消费需求。
  由此看来,有时候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堪忧。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错位,使得一些领域产能严重过剩,另一些领域的群众需求,又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化“东风”为内力,一招在增收,缩小收入差距、落实带薪休假,让群众有闲、有钱而且敢花;一招在创新,引导企业直面残酷竞争,激发搏击商海的想象力、创造力。
  说一千道一万,企业盈利是关键。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有五:投资有效益,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最核心的一条便是企业利润。国际巨头争夺市场的“白刃战”,时时考验企业转型的决心。精准到位的降准、降息,积极阳光的财税政策,务实高效的简政放权,“十三五”时期能否真正减轻营商兴业负担,切实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关乎内需决战的成与败。
  企业有钱赚,经济才不失速。反过来,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业、收入才会稳步增进,民生改善才会底气十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致历经三轮周期,目前这轮底部初步探明,是时候在提质增效基础上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不仅给改革开拓空间,更为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留下施展拳脚的余地。简言之,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绝不能不要GDP。
  历史映照过去的现实,现实抒写未来的历史。“一五”时期,应对外部经济封锁,鞍钢扩建,包钢、武钢上马,开启中国钢铁新纪元。“六五”前夕,邓小平同志对宝钢建设表态,“要搞就搞个大的,花点钱,买些现代化的设备回来。”而今,世易时移,钢铁行业“冰冻期”的整体过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新德意志报》的评论,“放弃两位数的增长率甚至是值得欢迎的……更少就是更多”。变少为宝、从快到好,方能化风险为机遇,把企业转型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上。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把握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将政策基点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盈利能力,中国经济航船定会风正帆悬,无畏暴风骤雨。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6日发表
  由大到强,“升级”蓄势待发
  102项关键技术,托起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着眼于高端制造业和高端价值链的创新,不仅将终结“10亿双袜子换1架飞机”的时代,更将开启崭新的市场,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正是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窗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风口,拥有了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的机遇。
  正因如此,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机遇仍然在我,而内涵深刻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准确认识并把握这一内涵变化,对于认清“中国号”航船的前行方向,对于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认识中国的“升级机遇”,也应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展开。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复苏,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代工模式”难以为继,中国正可减少对粗放式发展老路的依赖,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双重挤压”,中国正可减少对重复投资、人口红利等要素驱动的依恋,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应对风险挑战、扩大发展利益。
  从国内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规模优势日益面临着“边际效用递减”的困境。一味扩大规模投资,虽然短期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也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说,今年前5个月,煤炭全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了36%,消化过剩产能依然任重道远,再靠规模快速扩张,就是用短期增长透支未来发展。在“规模优势”逐渐探底的地方,新的增长动力才会不断孕育,新的产业形态才会不断开拓。摒弃大干快上、强力刺激的老路,走出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的新路,可谓正当其时。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历史关口,这种内外联动的“历史性交汇”,为中国经济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有这样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尽管近年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北京写字楼的空置率却持续走低,来自金融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写字楼需求占去65%,这背后是万众创业催生的旺盛需求。这个戏剧性的反差表明,升级的机遇已经初露峥嵘。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高于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能力日益增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正在逐步发力。这都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从这个意义也可以理解,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时间窗口,实现升级换代的“惊人一跃”。用创新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用协调补足持续发展的短板、用绿色应对资源环境的约束、用开放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外联动、用共享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每一个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都与把握机遇的要求内在一致,可以说,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过程,也正是把握机遇、实现升级的过程。
  一个国家,只有抓住机遇、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踏准时代的鼓点、赢得发展的先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已经让世界见识了中国的“体量优势”;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以更多原创性的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质量优势”。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