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把钱存进银行五年后为啥要去保险公司取?

28.10.2015  11:42

  “存钱的时候是爷,取钱的时候就变孙子了。”沈阳市民刘明(化名)用这样的话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只因当时他听信银行柜员推荐保险收益超过存款利息,将原本存定期的钱购买了一款保险。

  近期,本报陆续接到不少居民反映在银行存钱时遭遇“被保险”,但由于当初的口头承诺并无书面凭证,维权并不容易。

  10万元存款变保险5年总收益不到1.5万

  刘明5年前将自己一笔5万元的存款进行转存时,银行柜员告诉他有一款存款保险,收益能比存款多一万元。五年过去了,当他去银行取这笔“存款”时,被告知上保险公司取。“结果五年过去只有4000多元的利息,在这家保险公司楼下,很多人都是同样的情况,不仅收益没有之前承诺的那么高,甚至比存款还低了一半多。”刘明说。

  同样的情况,张女士也遇到了,她是2010年7月在某国有银行办理一笔10万元的存款时,被忽悠购买了一款分红型保险。她称,当银行工作人员打出的单据是保单时,她曾一度提出质疑,但银行员工信誓旦旦表示自己也买,她就没太在意。

  今年7月,张女士的这笔保险到期后,她同样被支到保险公司兑付,10万元5年后的收益仅是6500元另加8000多元的分红,总收益不到1.5万元。这让她气愤不已。“分红是他们自己说多少就多少,我们连对方经营的财务报表都看不到”。

  不过,她回头查看自己当时所签的保单合同上,记载10万元是10万份,并没有固定利率标准的约定,这让她如何维权成为难题。

   谨防把保险当成存款、理财、基金买

  事实上,许多遭遇存款变保险的储户,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他们听信银行职员或银行内保险推销员的口头宣传,而在正式的合同文本上,并没有具体收益标准的约定。而用“收益高”打动储户成为他们的惯常手法。

  为了打击银保销售误导,银监、保监部门多次发文规范销售,比如明确保险销售人员不准进驻银行网点,银行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

  一位银行销售人员私下表示,保险产品是他们的销售产品之一,甚至有任务分解,的确存在有员工夸大宣传以达到销售目的,因此而产生的投诉和纠纷也不少。

  中国法学会会员王智提醒,储户在银行购买相关产品时,首先要认真阅读相关条款和产品说明书,不盲目草率签字;其次要防销售人员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各种产品的销售单据要看明,存单不同于保单;切勿将保险产品的广告等宣传资料视同为保险合同。此外,如果因误导购买保险产品,可以在15天犹豫期内果断撤单。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胡海林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