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媒学院学子:四年坚守 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

06.08.2021  15:54

青年有志,不怕苦、不惧难、不畏将来;青年有为,勤于奋进、敢于开拓、乐于奉献,正如辽宁传媒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负责人杨亚超老师说:“乡村振兴一线是青春绽放绚丽之花的沃土,我们广大青年要勇于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跑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答案。”

这个暑期,由辽宁传媒学院15名志愿者组成的三下乡实践团来到了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李祥堡村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第37期三下乡活动。这也是辽宁传媒学院在四家子蒙古族乡定点长期支教的第四年。

实践团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产业振兴”、三大振兴方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我讲家乡好故事; 厚植绿色生态、我绘家乡新画卷; 赋能多彩产业,我看家乡新变化三大板块主题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我讲家乡好故事

围绕“文化振兴”结合辽宁传媒学院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创作、编排当地蒙古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开展文艺下乡、乡村村晚、红歌大赛、纪念建党100周年主题等文娱活动。举行儿童辩论赛、童心向党主题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儿童竞赛活动。

开展讲述党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寻访红色地标、寻访英雄模范等系列实践活动,丰富乡村文化“菜单式”活动,通过百姓宣讲、道德实践、文娱活动、红色旅游等活动, 传播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培育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调研完善乡村实践基地的配套设施,搭建各具特色的乡村大舞台、文化大礼堂文化活动载体。

围绕“教育振兴”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开展思想引领、课程辅导、心理疏导、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开设了创意美术、手工、少儿音乐、少儿舞蹈、书法、陶艺等各类课程。

厚植绿色生态,我绘家乡新画卷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引领青年学生化理论为实践,参与乡村微改造实践,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观察村庄发展规模、功能,结合专业进行乡村规划,从乡村的特点出发,营造宜居宜业的空间,开展乡村微改造,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修复,为乡村居民创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

观察乡村生态现有与潜在的问题,加大对乡村居民的生态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微信及其他贴近乡村生活的方式方法,将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广泛传递给乡村居民;针对乡村规划、环境治理、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开展美丽乡村规划、美丽庭院创建、乡村清洁实践活动。

赋能多彩产业,我看家乡新变化

因地制宜开展特乡村色产业调研活动,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找准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围绕“产业振兴”结合学校网络新媒体、广告学专业优势开展“少数民族电商培训”、“农村带头人培训”、“村干部语言应用培训”等专项职业技能的调研及培训活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服务送到百姓的家门口进行零距离的社会实践。

立足集体经济相关政策法规,观察调研产业发展现状,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寻具有乡土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建立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推动农业服务业、休闲农业等,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与完善。

自2017年至今,辽宁传媒学院在四家子蒙古族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开展4年有余,累计开展下乡时长370余天,开展专项调研活动10余次,累计开课900余节,下乡大学生志愿者120余人。各专业学子踊跃参与,带着理想与抱负,扎根基层,用青年大学生的行动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