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发微信红包老师该不该抢?

15.02.2016  14:41

  一部分老师认为无伤大雅,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另一部分认为老师最好不抢,收发红包会有情感交流,有失教育公平

  本报讯(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杨晓明)今年春节,让刚会玩微信的一位高校老教授纠结了。

  不抢红包吧,现在学生都喜欢能接受新鲜事物的老师,这也是跟学生的一种交流;抢吧,毕竟老师收了学生的红包,这算不算有违师德?

  昨日,记者调查发现,抢红包这件事在“教师界”还有一番讨论。一部分人认为,无伤大雅。而另一部分老师认为,老师最好不抢红包,毕竟,收发红包会有一些情感交流,这种亲疏关系有失教育公平。

  个案:老教授收到学生的拜年红包

  王老师(化名)是沈阳某高校的一位快退休的老教授。今年春节,有学生把他拉进群里,他才知道有抢红包这件事。

  除夕当天,他收到2个学生发来的拜年红包,一个0.88元,一个1.23元。

  “我觉得这种拜年方式很活泼,就是一种学生表达新年祝福的方式。”王老师说,自己还没学会发红包,等将来学会了再给学生发回去。

  但在大家庭聚会时,他把这个问题在饭桌上说了一下,结果有人提出,“尽管金额小但也是钱,老师不应该收学生的红包。”

  听到朋友的想法,老教授有些纠结了。

  观点: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无伤大雅

  一位小学生家长常女士说:“过年的时候我在群里发了两个红包,金额不大,每次10元。其他家长也跟着发,但老师从来没在群里抢过。其实,发红包只为活跃气氛。”

  沈阳一家幼儿园的郭老师说:“我也在群里发过红包,一般都是在给家长发通知的时候,我会先在群里发个红包,就是调动一下气氛,活跃一下群里的氛围。没有人因为这个事情而纠结,而且也没有家长通过微信专门发给老师红包。我没听身边的老师说过。”

  记者就此采访了沈城中小学以及高校的5位教授,其中3位表示在微信群里抢、发红包“能够接受”、“可以参与”、“无伤大雅”,微信红包就是一种娱乐,是新的交流方式,只要数额不大,频次不多无伤大雅。

  沈阳一所大学的刘老师认为,师生之间不应有不当的经济往来,但微信群抢红包就是一种游戏,金额都不大,在日常交往中,“抢红包”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遇到节假日和学生得奖学金也会有老师发红包,老师发的比学生发的无论从频率还是金额都要更多,“这就是一种新时代的交流方式,所以不必上纲上线。”

  刘老师说,只要把握住两个原则,一是金额不要大,不要越过金额。二是不要让学生借此建立私人关系。只要把这当成一种娱乐,别整变味就可以。

  审慎为好最好不抢

  以防止蔓延趋势

  沈阳一所初中校长也认为,抢红包就是有“发”也有“抢”,就是玩得开心,就是图个乐。

  但沈阳教育专家张福建表示,微信就是一种沟通方式,如果不是以获取金钱为目的,就不应该反对,不过老师在参与时还是要审慎,不能违反相关规定。毕竟,校规中规定老师不准接受家长钱物,任何形式都不行。而且,“红包”二字毕竟敏感,即便在微信群里,多数人当它是娱乐,但教师还是回避比较好,以防止蔓延趋势。

  张福建建议,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家长和学生群里,老师最好还是不要参与这项“游戏”为好。

  -网友声音

  记者针对这个话题,采访10位网友声音,分出赞同派和反对派,5位网友表示娱乐化,无伤大雅。3位网友表示,红包无论大小,性质一样。也有2位网友保“中立”。

  赞同派:

  网友“一个夏天”:师生交流方式应顺应潮流,现在学生都喜欢跟得上潮流的老师,如果不跟潮流就被淘汰,抢红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一种游戏。

  网友“不会飞的鸟”:发红包\抢红包就是活跃群里气氛,调动群里家长积极性,金额也就几分几毛钱,没必要把它上纲上线。

  反对派:

  网友“谢意”:虽然金额不多,但性质就是红包。收的金额小,但如果次数多了呢,还是有违师德的。可能现在不是大问题,但要“防微杜渐”,不抢为好。

  网友“幸福的人”:收红包、发红包、抢红包都是一种情感沟通。抢得多了,收得多了,容易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上有失公平。

  中立派:

  网友“菩提树下”:若只是一种娱乐,不让红包变味就没关系。只要把握住分寸、把握好尺度就好。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