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将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避免同质化是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乡村游就在辽沈大地急剧升温,为拉动旅游消费,帮助乡村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将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乡村游的火热背后,却夹杂着游客挥之不去的失落情绪。笔者近日在乡村采访时,不少游客反映,乡村游景点复制粘贴痕迹明显,缺乏特色。如果不加以改变,即便短时间内能吸引游客,从长远来看,好景也不会太长。
辽宁和全国各旅游省市一样,长期以来重视重点旅游景区及重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要想在短期内快速弥补旅游结构上的短板,填补旅游产品供给的空白,学习借鉴,甚至复制粘贴现成模式似乎成了捷径。从消费需求看,新兴的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大中城市中青年人群,这一群体消费能力强,文化素养、审美品位较高,对乡村旅游的环境要求也高,更加偏重旅游的文化感知和氛围体验。一旦他们的满怀期望撞上千村一面的项目,就必然产生审美疲劳,心生失落或不满情绪。从产业特点方面看,在生活观念“逆城市化”的趋势下,乡村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千村千面”的乡村场景,即越具有原生态、时代感、场景化特点的旅游项目,越具有持续的吸引力。而抹掉特色、淡化时代、内容雷同的项目,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遇冷的伏笔。
橘生南方为橘,橘生北方为枳。发展乡村旅游,不能搞移花接木,更不可一味地照抄照搬。如何才能因时因地制宜,真正培育出凸显本地特色的项目和模式呢?笔者认为,一是要避免项目同质化。至少从旅游内容、建设风貌、经营模式上放弃复制粘贴,拒绝跟风仿造,在特色推介上切忌人云亦云;二是要防止旅游建设低端化。防止在市场投资热潮下,滋生野蛮开发、低端建设行为,从而影响到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内涵的营造。三是要防止经营封闭化,不能陷入固守地盘、独揽经营的封闭化陷阱,而是要尽快搭建产业合作、开放经营的市场化平台。因为,乡村旅游光有资源和特色是不够的,市场化运作的水平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今年,根据国家旅游局去年9月下发的《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将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辽宁569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也将迎来井喷式的投资开发热潮。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辽宁乡村游真正成为吸引游客的胜地,成为带动落后乡村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那么,坚决屏蔽复制粘贴模式,从根上祛除极易招致游客诟病的硬伤,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