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乡聚焦沈阳 他们用影像折射沈城的蝶变

02.08.2018  09:34

  黄小森《浑河全景图

  于静涛《沈阳首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姜守凯《高铁穿越母亲河

  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联主办的“艺沈阳·盛京赋”大型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精品立体联展近日在辽宁美术馆开幕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摄影作品中,黄小森的《浑河全景图》、于静涛的《沈阳首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和姜守凯的《高铁穿越母亲河》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沈阳的风貌、建设和发展,他们用影像折射出这座城市的魅力和蝶变。

   浑河全景图》展现大都市气质

   黄小森:沈阳因浑河而充满灵气

  “有些老朋友看到这幅照片时,笑着对我说‘你是从纽约回来的’?这是句玩笑话,不过说明咱沈阳充满了大都市的气质。”黄小森告诉记者,《浑河全景图》是今年4月份拍摄的,“拍摄视角我没有采用高角度,而是用平面的角度拍摄,并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呈现。”为了浑河的景色尽收眼底,黄小森运用“接片”的方式,把6张照片连接在一起,“这样视野会更加广阔,观众看到后会觉得气势磅礴。”谈到拍摄这幅作品的缘由,黄小森表示,“沈阳是一座有水的城市,我希望通过这幅作品呈现沈阳和水的关系。沈阳因浑河而生机勃勃,因水而充满灵气,通过浑河岸边的建筑和风景,能展现出沈阳的高端和美丽。

   艺术家简介

  黄小森,沈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沈阳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照片呈现沈阳地下综合管廊的缩影

   于静涛:用镜头寻找沈阳发展的新故事

  于静涛向记者介绍说,拍摄《沈阳首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这幅作品并非偶然,“沈阳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国务院首批管廊项目,是在全国第一个采用先进的盾构法施工的项目。整个项目一旦竣工,沈阳地上的许多管线、管网、管道都将逐渐转入地下,未来沈阳宽敞的马路会告别‘开膛破肚’之忧,是造福社会的大好事。”几经联系,于静涛于5月8日首次来到南运河段施工现场拍摄,“地下管廊闷热潮湿,我满怀对艰苦环境下一线工人的崇敬心情,到这个工地现场拍摄了2次,最终选择了这幅照片。”照片中,于静涛舍弃了色彩,用黑白影调显得内涵厚重;管环形成的圆形线条与轨道等斜线条交叉,形成了理想的几何线条,展示出了美感;2位工人踏在泥水中清淤,彰显出工人在艰苦工作环境中打造一流工程的精神风貌,“这幅画面就是沈阳地下综合管廊的缩影,我相信未来沈阳发展的若干新故事还将继续上演,而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下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刻。

   艺术家简介

  于静涛,沈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大学教授。多年来侧重于摄影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版了《摄影基础教程》《摄影艺术与表现方法》《摄影艺术与创作》等专著。

   关注浑河铁路桥背后的故事

   姜守凯:用镜头聚焦铁路是我的习惯

  作为在铁路工作一辈子的退休人员,姜守凯告诉记者自己热爱铁路,关注铁路对沈阳建设的巨大作用,所以用镜头聚焦铁路成为他的习惯。为了拍摄《高铁穿越母亲河》,拍好浑河上的铁路桥,姜守凯特别使用了航拍无人机,“去年7月21日到29日,我查看列车表,4次骑自行车到浑河铁路桥,计算高铁和其他列车的过桥时间,提前升空航拍无人机,调整角度精心构图,多次拍摄高铁穿越母亲河,最后得到这幅比较满意的作品。”姜守凯表示,“《高铁穿越母亲河》将视角聚焦在飞跨浑河南北的铁路特大桥上,希望通过影像来讲述浑河铁路桥背后的故事,展现铁路运输给沈阳的四个中心建设带来巨大推动力。”

   艺术家简介

  姜守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辽宁纪实摄影协会副会长,沈阳艺术惠民大学客座教授。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张宁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