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冷暖总关情——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述评

03.03.2017  13:36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更加重视民生,让全省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深情话语道出了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

  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力求强省与富民的有机统一中更加突出“富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稳中有升、收入持续增长、物价基本稳定、社保日益健全——2016年,是我省民生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施政所向让社会更有温暖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坚决不让经济下行压力向民生传导!”这是省委、省政府去年年初向全省4300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年来,无论是省委常委会议,还是省政府常务会议,民生问题都是“主角”,审议通过涉及民生领域的文件亦有十余个,包括扶贫、医疗、就业、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制度安排,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一项项饱含温度的举措、一组组令人鼓舞的数据,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也不断抬升民生底线新刻度。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还多次深入村屯、企业和贫困户家中调研,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藏于心间。建昌县梅杖子村的农家土炕上、北镇市车屯村困难党员家中、抚顺莫地棚改新区里……到处留下他们察民情、问民生的身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务求实效的考核指向,利民为本的统筹安排,是一年来我省民生改革实践的新气象。

  “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省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深入“”钱,盘活存量。一年来,我省缩减政府开支,政府事业编制减少2万多,开支压缩20%多,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超过75%。

  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让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构筑起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

  民生不是谋求政绩的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良心活儿。我省从百姓需求出发,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干部考核先看民生成果,让政府的“答卷”跟百姓获得感对标。为了防止政绩工程等脱离群众情况的发生,大连市在年度考核工作中,首次引入“政府负债情况”。

  “风向标”的一系列调整,让老百姓看到了领导干部身上的新变化。大连市甘井子区椒金山街道居民阎凤卿说:“现在领导干部对改善民生特别关注,让我们的心里真的很暖。

  免除、提高、新建、解决……我省正不断用一项项行动来注解民生发展的新变化,给人民以满满的信心和向上的力量。

   惠民富民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体现在一个个民生“”坐标中,就业、医疗、教育、棚改、生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举措普惠到群众身上,使群众真正能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强烈的获得感。

  这一年,经济增速虽放缓,但居民收入仍一路走高。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860元,实际增长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70元,实际增长4.9%,两个增速不低于“4”,让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新常态下,民生投入更有反哺经济发展之效。百姓殷实的家底,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以去年国庆黄金周为例,全省1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增长8.8%,各地旅游市场火爆,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2.9%,印证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效果明显。

  这一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小,就业人数却不降反增。

  稳增长归根结底就是稳民生,稳民生就要稳就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过剩产能企业转岗员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

  好政策激发新活力,民间创业热情也被激活。去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2%,1.5万名创业带头人带动9.6万人就业。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任务艰巨,为了安置离岗企业职工,我省将监测企业户数从1200户扩大到5000户,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薪酬变化和用人数量变化作为失业监测的重要内容,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将获得稳岗补贴。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新增就业42.1万人,超额完成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有专家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辽宁就业能保持如此平稳实属不易。

  这一年,政府财政钱袋子很紧,用于民生的真金白银却大幅增加。坚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上,牢牢守住民生底线。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2300元,实现了“十二连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月522元、农村提高到每年3903元。受灾群众、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保障,优抚对象、特困职工生活待遇得到很好的落实。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住房是每个家庭最大的牵挂,也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心。

  作为率先在东北乃至全国进行棚户区改造的省份,辽宁棚改的脚步从未停歇。去年,全省棚改开工14.1万套,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75%。

  这一年,我省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一项项扶贫举措定向瞄准、精准施策、落地开花。省委、省政府与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2个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1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县委书记、县长“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经过努力,我省全年实际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7.6万人,贫困村退出621个,超额完成了全年脱贫攻坚任务,这让几十万困难群众看到了幸福的明天,也有了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顺应民意 让百姓有真切的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从全面温饱到营养健身,从遮风避雨到宜居环保,从对清新空气的呼唤,到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民生的含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而不断扩充,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敏锐地认识到:只有以更加务实、更加有力的民生工作予以呼应,才能落实好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

  “十三五”时期,辽宁省保障民生的发展目标是使广大群众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品。

  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让群众获得“起点公平”;户籍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让普通人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为出彩的人生;立案登记制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省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给万千家庭送去摸得着的好处,带去生活的希望。

  对于80岁的大连市民夏重明老人来说,幸福感不仅来自能吃上社区食堂送上门的午餐,还可以通过社区建的居家养老平台,足不出户享受签约医生的问诊。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我省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破题。截至目前,95家县级公立医院和36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1%。“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正在改变着群众的生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度,雾霾天气让百姓的内心笼罩着阴霾。我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诊疗去雾霾“病根”。为此,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秸秆焚烧防控问责机制,秋季火点数量瞬间下降了63%。同时,拆除燃煤小锅炉,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PM10、PM2.5浓度实现下降。

  一年来,辽宁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上年增加26天,百姓对此纷纷点赞。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我省,包括户籍、交警、出入境等多项业务也从公安机关的各个窗口延伸到网上、掌上,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幸福不幸福,数据来说话。《2016年度中国幸福报告》公布显示,辽宁人的幸福感指数居于全国前列。

  找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是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要我们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够激发起4300万辽宁人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省委、省政府的民生情怀,让全省人民触摸到可以期许的美好生活。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