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成了减负“阻力军”

30.01.2015  06:22

  近日一名沈阳市大东区的学生家长向媒体爆料,部分初二学生被老师要求补课,每人每天收费120元。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确认,确有老师在一家培训机构授课,且上课前知道被查的后果。

  尽管在校老师“禁补令”已下达多年,但其权威性频遭暗招化解,既有师生混迹于培训机构的移形换位,也有躲在教师家补课的暗度陈仓,甚至有教师带领学生跨市、跨省补课的长途奔波。此类隐遁术偶尔会因家长举报败露,其概率极小,更常见的是家长对补课的积极支持、默契配合,此现象值得反思。

  目前的家长大多是教育的受益者,让孩子沿着教育所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是家长们难以动摇的教育期待。因而,孩子成绩下滑或让孩子更优秀,都是将孩子送入合法或不合法补课班的理由。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不接受其教育失败与平庸。“现在不吃苦,将来就吃苦”。如今家长“拼孩子”也要他们走当初“拼自己”的这条老路。

  其实,家长们大多知道“钱学森之问”道出了应试教育下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更知道学习之外孩子也当有精彩人生,送孩子进补课班,家长们也常常心有不甘和抱怨,但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往往不得不这么做,因从众才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处于教育链末端,家长们要拾起拒绝补课班的自信,还需要大气候的切实改变。

  大气候如何变?课堂要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课堂增效;资源配置要变,让教育资源均衡、公平地配置,在合理流动中“扶弱抑强”;评价机制要变,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用更加多元的标准取代“一考定终身”。这样的变化还在路上……

  有人将教育减负喻为“西西弗斯巨石”,视家长为减负阻力。实际上并非家长有意拖减负的后腿,而是在“等风来”。只要学校从关注分数回归到关注学生本身的教育原点,老师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差异、顺应学生天性,局部气候改善引发大气候的转变,家长们受到激励,自会化作推动巨石的热切动力。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