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环境保护局请专家为平山区污水处理厂把脉

16.02.2016  10:49

  1月28日,为解决平山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及稳定运行问题,本溪市环境保护局邀请国电东北环保产业集团公司的污水处理专家,对平山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把脉”。

      在听取了污水处理厂和市环保局的基本情况介绍后,国电东北环保产业集团公司的专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全过程查看,详细的理解了每一项设施的运行情况后,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做出了科学判断和解决措施。

      一、氨氮不达标原因分析

      1.过量的油脂类化合物

      这类物质可以影响细胞质膜的稳定性和通透性,使细胞的某些必要成分流失而导致微生物生长停滞和死亡,产生大量泡沫(现场生化池水面有大量残存气泡发现)。

      2.生化池活性污泥中毒

      当pH≤4.0或pH≥11.0时,活性污泥中毒,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甚至死亡,以致发生污泥上浮。据了解,去年10月下旬,该厂进水水质多次出现pH4.02,COD 680~780mg/L现象,现场发现该系统已不具有生化性能。

      3.寒潮天气水温偏低

      冬季进水温度一般在6~10℃,加之今年寒潮天气影响(现场实测生化池水温只有3℃,感官生化池已无生化性能),致使该厂生化池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降低或死亡,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低,出水水质较差。

      4.长期不排泥

      不排泥虽提高好氧池污泥浓度,但这样容易导致污泥老化,致系统污泥中的细菌部分死亡,氨化细菌利用好氧池携带来的溶解氧将老化细菌分解,这就导致氨氮和总氮在系统出水有所上升。

      5.运行管理

      由于实际处理水量不足,约为设计的25%,采用原设计的4池运行方式和曝气强度,必然导致活性污泥营养不足,产生自我消减,反硝化碳源不足,从而导致目前系统处理效果不佳,特别是出水氨氮超标。同时浪费曝气的电耗。

      6.自控系统滞后

      粗格栅、提升泵、细格栅、生化池、二沉池、深度处理车间、风机房、污泥脱水等各单元智能控制方式单一、滞后,污水处理过程信息无前馈和后馈,运行系统出现“信息孤岛”和“信息瓶颈”,不能适应国务院2015年4月16日正式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业界俗称的《水十条》)的最严格管理要求。

      二、解决途径

      1.增设pH自动调节系统

      前置pH在线检测仪于粗格栅位置,并在粗格栅前增设酸碱中和装置的pH自动调节系统,使生化池进水的pH  值控制在6~9内。

      2.改善水温偏低

      冬季污水中原有热量经鼓风曝气会很快散发,使原本较低的进水温度降得更低,要提高鼓风机进风温度,建议在风机一侧设空气预热室,将冷空气加热至8~10℃左右,再经风机加压升温。生化池加盖保温处理,裸露空气管道设置电伴热。以提高生化池水温,这样可使生化池水温在最冷月份保持在8℃以上。

      3.规范系统排泥

      好氧池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较设计值低,所以需要提高活性污泥中有机成份或者细菌数量,提高活性污泥质量,适当排泥,防止污泥老化。

      4.精细运行管理

      A-A 2 O工艺运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目前水量水质现状,可以适当调整A-A 2 O工艺,采用1格或2格运行方式,达到微生物增殖的合适负荷,提高污泥浓度,有力系统出水排放达标。

      5.加药补充碳源

      进水COD波动较大,大部分情况下较低。所以建议,当冬季气温、进水COD较低时,适当加药补充碳源,改善系统生化效果。

      6.全面升级自控系统

      完善粗格栅、提升泵、细格栅、生化池、二沉池、深度处理车间、风机房、污泥脱水等各单元智能控制方式,采取污水处理工艺过程的在线测量仪表等科学方法获取污水处理过程信息,利用数学建模和专家系统等技术手段对采集的信息进行遗传算法计算、分析、比较、判断、联想、决策,从而优化工艺运行;以保证水水质适应水环境变化和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需要。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运行管理、水质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效能管理、成本管理及综合分析管理,使污水处理厂提高管理效率和控制效率,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和安全提效的目标,完成政府环保减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