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娃总缠着“周末爸爸”躲猫猫 是爱还是病?

06.07.2017  06:52

  沈阳晚报家教有法栏目开办2年多了,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心理专家以及孩子们的欢迎。不少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他们将自己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困惑发到家教有法栏目,希望得到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的解析和指导。

  一周前,一位38岁的爸爸讲了自己的困惑。原来,每次回家一进门,6岁的女儿非要和他玩“躲猫猫”游戏,如果爸爸不陪她玩就不写作业,不吃饭,甚至不睡觉!他对女儿奇怪的要求很不解,希望心理专家帮他解析。

  专家解析: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

  辽宁省儿童游戏委员会主任闫琇俪告诉记者:“王先生认为女儿心智不健全是一种误解。成人往往认为儿童不能专心,实际上最专心的莫过于儿童了。在游戏中,儿童是积极主动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人。这种全身心地投入可以让儿童的心智更健全地发展。”

  闫琇俪说,小孩子很喜欢和自己关系好的照顾者玩一些游戏。通过玩游戏解决心理需求。躲猫猫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完成分离焦虑的过程,这个游戏从孩子心理角度来说——“我和你分开,然后再相见”。反复地体验这种躲起来,然后被发现的感觉,可以让孩子在潜意识中知道与父母的分离是暂时的。王先生平时不在家,孩子会有分离焦虑的情绪,通过躲猫猫可以缓解这种分离焦虑感。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吴强

  女儿的要求:我躲起来,你来找我

  王先生在大连工作,每周末回沈阳与妻子、女儿团聚。6岁的女儿乐乐上幼儿园大班,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了。一次周五晚上,王先生刚进家门,发现只有妻子在家,就好奇地问:“乐乐呢?”妻子笑着说:“她藏起来了,让你找她。”

  王先生觉得有趣,真的开始在家里找,十分钟后在沙发床底下找到了乐乐,乐乐开怀大笑。然后,要求爸爸继续找她。随后,乐乐藏起来,爸爸找,如此反复进行了六七次。王先生必须顺从女儿的要求,否则女儿不做作业,不吃饭,甚至不睡觉。

  爸爸的困惑:为何女儿非得躲猫猫

  王先生说,最初自己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也很开心,但是女儿非要重复这个游戏很多次,自己有些不耐烦了。

  每次从大连回家都是晚上8点多了,坐了几个小时的火车到家后非常的疲劳,希望早点休息,可是女儿的躲猫猫游戏让王先生不堪忍受。他的疑惑是女儿马上要上小学了,不好好学习,却这样爱玩,是不是心智不健全?

  新闻延伸

  各种儿童游戏的心理象征意义

  闫琇俪说,游戏属于“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儿童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怎样玩游戏,这属于“自然目的”、“自然意志””的一部分,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成人应当了解游戏,随时为儿童可能深入开展游戏提供支持。

  1.斗斗飞(幼儿):成人把两个手指相碰,然后再把手指分开,婴儿的眼睛会随之跟踪转动。成人把着婴儿的手指相碰,训练宝宝手指相碰的准确性,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掌控感。

  2.给玩具(娃娃)打针(1岁到3岁):儿童把自己变成护士,把玩具当作娃娃,然后模拟打针。一边打针还一边安慰,宝宝不怕,打针不哭。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对打针的恐惧心理。

  3.打口袋(3岁到6岁):为小朋友一起活动。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分开,相距一定的距离,另一组人则站在这两组人的中间,站在两端的先掷口袋,目的是打中中间一组人,并不让他们接到口袋。直到全部打中,若其中有人接到口袋,一次算一分。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

  4.过家家(3岁到6岁):几个伙伴分别扮演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如“爸爸”“妈妈”“孩子”“宠物”等等,利用简单的道具(也可不用),模仿成人日常家庭活动。孩子们玩这种游戏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作为父母,可以从孩子们的这种游戏中观察出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对目前家庭生活是否满意。因为孩子会下意识或有意识地在过家家中,把他所希望的东西表现出来。

  5.老鹰抓小鸡:人数至少要5个人(或5个以上,当然,人越多越好) ,然后选一个人当老鹰(就是抓鸡的那个) ,再选一只鸡妈妈(保护小鸡的那个),其余的人拉着鸡妈妈的衣服躲在后面,不要被老鹰抓到。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体验控制与被控制。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