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鸣岐精神 凝聚振兴力量 信仰之钙是鸣岐精神之根

10.08.2015  19:46

  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张鸣岐同志,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

  人们常讲,社会转型时代有两大多发社会病:一是缺德,二是缺钙。缺德,一目了然,不必解释。所谓缺钙,就是信仰动摇,甚至完全丧失,无以坚守,随波逐流,仿佛得了软骨病。其实,从二者关系看,缺钙乃是缺德之根由,正是信仰不坚定甚至动摇了,道德底线才大面积失守甚至全线崩溃。今天缅怀张鸣岐的感人事迹,时间节点之好就好在,它是全体党员干部的一剂补钙良药,针对性极强,实效性超高,值得持续扎实深入推进。

  鸣岐典出中国成语凤鸣岐山,说的是周王朝即将隆兴之际,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被视为周王朝兴盛的吉兆。从大众心态层面看,它反映了老百姓对明君良臣、兴邦盛世的热切期盼。张鸣岐的名字同样寄托着父辈对国家以及他本人的这种美好愿望,更成为表达中国共产党人践行自己高尚信仰的见证和楷模。

  面对滔滔洪水,从小在松花江边长大的张鸣岐,当然深知水火无情的道理,但是,为了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危,他身先士卒,带领市委领导班子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甚至多次深夜亲自登上被洪水长期浸泡冲刷的堤坝勘查灾情。是什么让他不惧个人安危,生死关头冲锋在前?

  有人盘点了张鸣岐的人生历程。他长期作为分管住房的实权派领导,却宁可自己一家长期寄住岳父母的一套小房子,也要把大房子分给人口多、居住确实困难的家庭;他清正廉洁,不占公家一分钱的好处,就连用市委汽车到车站接其父亲所消耗的汽油费,也要一分不差地算清交公;作为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他冒雪低调到岗,不带家属,不住宾馆住宿舍,不下饭店吃食堂。这一帧帧,一幕幕,完全是克己爱民的平民市委书记形象。是什么,让他如此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从车间团支部书记,到主政一方的高级干部,张鸣岐事事替他人利益着想,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甘苦冷暖。为让锦州市特困群众过个像样年,他带头捐款献爱心;当凌海遭受特大暴风袭击,他就挨家挨户察看灾情,亲自负责落实解决措施。他有一句锦州市中层干部都很熟稔的名言:“别只想着讨功摆好,多给群众办点实事比什么都重要。”这朴实的话语透露了一位实干兴邦的市委书记的心曲与追求,是地地道道的人民公仆。那又是什么,让他踏实谋事、踏实创业、踏实做人?

  就像周王朝兴盛并非因为凤鸣岐山而是因为文王有德一样,张鸣岐能够成为一代楷模、鸣岐精神得以诞生也并非因为父辈的期望而是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张鸣岐一生的事迹很是平凡,既无豪言壮语,亦无过多壮举,就连他被洪水吞没那一刻都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但我们恰恰就在这无声之处,见识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执著坚守的精神气节,这是与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大义凛然的英雄烈士毫无二致的坚定信仰,它沁人肺腑,发人深省。

  张鸣岐是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他的事迹历经20多年的沉淀澄明,宛如陈年窖藏老酒,愈益散发着浓郁醇香,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远大的理想,无比坚定的信仰,以及为这个理想与信仰奋斗不息的精神。就张鸣岐的事迹来说,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为:低调实干,勇于担当,不怕流汗艰辛,也不怕流血牺牲,关键时刻冲在最前面,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鸣岐精神。

  当年张鸣岐牺牲地尤山子村,为纪念这位好书记,在三年前专门修建了一座高4米的“鸣岐碑”。其实,张鸣岐早已给今天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一座心灵丰碑,一座守得住信仰才能守得住官德、守得住信仰才能守得住人民本位的精神丰碑,值得每个领导干部细细品味和反思。同样,鸣岐精神也必将感染和教育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客观地认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