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振兴是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

12.11.2015  12:38

  工业作为辽宁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工业振兴,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尽管当前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不应妄自菲薄,需立足比较优势,找准错位发展方向,踏踏实实地在全面振兴中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

  深刻认识工业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并保持定力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当前,辽宁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尽管存在着结构偏重、价值链中低端徘徊等现实问题,但工业依然是现阶段辽宁发展的重中之重。辽宁作为我国唯一拥有最完备工业体系的省份,其产业规模始终保持在全国上游水平。

  当前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对于辽宁工业的转型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在困境中不破不立,以涅槃重生的魄力,实现产业升级,还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重走老路,在竞争中被越甩越远,辽宁工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这就需要我们避免同质化发展的路径依赖,统一“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

  工业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必须保持定力,找准方向。特别是保持三到五年的“缄默期”至关紧要。我们不要在短期内刻意关注和追求工业增加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等指标数值的增减,平心静气,以超常规的定力精耕深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技术的升级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短期就能见效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构调整与升级属于 “高能力、弱动力”,而在经济中速或低速增长期,结构调整与升级则是“强动力、弱能力”。各级政府若心态失衡,刻意关注短期指标,甚至下达考核指标,向市场释放错误的信号,将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时间的延后,甚至延误发展的时机。

  与此同时,要借鉴德国鲁尔、英国伯明翰和美国底特律等老工业基地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广邀国内外学者、行业精英把脉辽宁,在世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确立坐标、找准方向。

  牢牢把握工业振兴的思路与方向

  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主线和三个支撑”,首先实现辽宁工业的全面振兴。

  一个中心: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重心不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注重速度转到注重质量,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鉴于生产性服务业从工业中剥离等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14年辽宁服务业的增速首次超过工业的增速,这导致有人误读辽宁工业将被服务业取代。实际上,以研发、物流、金融、软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是相伴相生的,属于“”与“”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而我国仅为15%,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巨大,但前提是发展工业的重心不变。

  两个主线:一个主线是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省工业的整体规模体量较大,但盈利能力较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2014年,装备制造业的利润率为5.7%,石化行业为0.1%,冶金行业为3.4%,属于典型的“出大力、流大汗、赚小钱”,造成大部分企业注意力只能关注于生存,而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向研发,竞争力逐年下降。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与产品。对于传统产业,应加快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主动拥抱互联网,使传统产业在技术、管理与商业模式上实现跃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个主线是抓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将决定未来10年、20年辽宁工业的地位与方向。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2.0以及中国制造2025均瞄准了新兴产业优先发展。辽宁几乎全部拥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工业体系,近百年的工业基础,经验与人才储备,具备了抢抓与世界各国比肩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率先在具备产业比较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未来辽宁新的支柱产业。

  三个支撑:一是以创新为动力支撑。辽宁工业大而不强,核心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省的机器人产业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产品中减速器、伺服电机全部需要进口,只能生产单臂三轴产品,还不能生产较高水平的单臂六轴产品。突破了乙烯三机、煤制烯烃空气压缩机、管线压缩机等单机技术,但仍不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体现与保证数控机床水平的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等仍落后于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盾构机突破了土压平衡和泥水平衡等产品系列,但控制系统和关键部件大部分仍需进口,单机造价高,利润空间狭小。面向未来,应建立包容创新失败和鼓励创新投入的机制,资金、税收等优惠向创新主体的企业和创新主力军的大众倾斜,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创新的氛围。二是以金融为助力支撑。实体经济与金融就像肌体和血液,两者相互依存。但现实中,由于工业门类众多、技术多样复杂、投资周期较长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影响,金融业对工业的支持还不解渴。应加快建立多渠道的产融平台和开发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彻底克服实体经济“缺血”、“贫血”等经常性障碍,实现共享共赢。三是以简政放权为基础支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好制度设计,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游联动,发挥政策的正面激励与负面约束双重作用,落实企业投资和决策主体地位,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谭绍鹏(作者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