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梦所以精彩——大石桥市开辟现代农业的农家女朱宏威

10.03.2015  16:48
  朱宏威,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八年前,和大多数的农村妇女一样,靠着种地来维持生计。不同的是,她有梦!凭借那个没人偷得走的坚定梦想,开辟现代农业新天地,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初的梦想——食用菌种植梦

  朱宏威的娘家是盖州市城郊的贫苦农家。娘家苦日子的艰辛,让她从小就有了跳出农门的梦想。她学习很用功也很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然而,1993年高考时,命运弄人,满怀信心的她却以一分之差落榜了。由于家庭条件所迫,她没有选择继续复读,而是回到村里上了班,在一个工厂当会计,贴补家用,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  2007年春天,朱宏威的丈夫拿出全家的积储承包了13亩水田地,加上家里原有的10亩地,23亩地他一个人实在干不过来,于是朱宏威选择回到家里帮助丈夫。夫妻二人累死累活干到秋,算一算,一年收入也就二万多点,日子依旧拮据。当时家里5口人,孩子上学,又赶上婆婆看病,公公癌症去世,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日子过得每况愈下,朱宏威并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每天冥思苦索,除了种水稻,在这块地上,怎么样才能挣更多的钱呢?

  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就在这时,朱宏威经村里的妇女主任推荐,到沈阳苏家屯参加一个农村妇女食用菌创业培训班。一个月的学习培训,让她认识了省市的种植养殖技术专家,了解了市场信息,蔬菜、食用菌栽培技术、国外的现代农业等课程。大开眼界的她突然有了想法——就种食用菌!而且,还要联合村里的乡亲一起种,这样规模大,如果形成产业,一定会挣钱!回来一宣传,立刻有6户人家愿意加入。2008年初,她抻头成立了福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伊始,这6户筹集了五万六千元交到朱宏威手上。但是,家里所有的钱都被丈夫拿出来包了地。她只好东挪西借从亲戚家借五万元,又贷款五万元。

  这年春天,她用这十几万元,在三亩土地上,盖起了三个简易冷棚,带领合作社的妇女们一边学习种植技术,一边生产反季香菇。那段时间,她几乎天天泡在冷棚里,手脚都生了冻疮。正当她干得热火朝天、满心欢喜地眼看着香菇棒上都长满了水灵灵的小蘑菇,满以为肯定就能赚到钱时,由于经验不足,河海交界处的盐碱地区,天旱水源不足,五六月份平原风大干旱,日光下的简易棚高温,湿度难以控制,眼瞅着出了一潮后的香茹棒一天天干死了,她急得干跺脚!满怀希望的6户乡亲也凉了心。钱都赔进去了,她满嘴火泡,晚上睡觉梦着的都是密密匝匝干瘪的小蘑菇。乡邻们开始风言风语,合作社的社员也泄了气,都劝她:“别干了,宏威,咱穷人赔不起啊。

  可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怎么可能这样轻易被打倒。朱宏威不甘心,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该怎么样解决。她觉得只要弄明白水和湿度问题,改建一个能保证湿度的标准大棚,肯定能种好。思来想去,打定主意,继续借钱,种蘑菇。可先前欠的钱都没还上,一户户去敲门,磨破了嘴皮子,再也没人肯借钱给她了。就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想到了找组织。乡妇联为朱宏威争取了5万元创业贷款,有了这一笔钱,她又去找合作社的成员,又有3户贷款户加入,一共有15万元。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朱宏威掏钱买书、上网查资料、向农技老师请教,电话费、路费、书费,不知花了多少钱。经过反反复复地实验,终于把五个品种的食用菌从制种到采收的全部技术都烂熟于心。最后,将原来种吸水量大、怕干的香茹,改种对环境温度要求不高、吸水量不大、市场上稀少的黄色金针茹。

  这一年的年末,朱宏威的金针菇获得了丰收。当时,省内市场上,就只有朱宏威有这种蘑菇。那些日子,天天都在卖,天天有大把的收入。两个棚挣了三十万,朱宏威不仅还上了之前的借款,还有十万多元的净剩!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由当初的7人发展到152人,注册资金也由5.6万元发展到100万元,并且注册了“辽营”牌食用菌菌种和食用菌产品商标,食用菌产品也先后被省市评为“名优产品”。

  梦想在路上——有机健康水稻种植梦

  凭借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朱宏威很清楚用有机肥种出来的水稻有弹性、无污染,还特别好吃。于是,她又产生了种植无公害水稻的想法。合作社种的金针菇,每三个月就会产生6万多个蘑菇棒,堆成一座垃圾山。这个垃圾山既占地方,腐蚀后又污染环境。在学习的时候,朱宏威知道这些废弃菌棒是优质的有机肥源,可以制成有机肥返田。朱宏威给老乡们算了一笔帐,传统方法耕种,每亩水稻投入农药化肥260-290元,如果用蘑菇棒自制有机肥,每亩投入不到100元。虽说传统水稻亩产能达1500-1800斤,有机稻亩产只能达到700-800斤,但有机稻的价格却是传统水稻的3、4倍,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老乡们半信半疑,只有一户愿意和她一起干。可忙活了一年,花高价种出的有机粮、货真价实的健康水稻,却卖了个普通价——市场不认!不管你怎么说,人家根本不相信你是有机粮。老百姓是讲实惠的,种一年地,汗珠子摔八瓣,赔了,不划算了。背地里,三三五五都在议论她,朱宏威和乡亲们的关系也一度非常紧张。看着一直卖不上价的几万斤稻子,捂的捂、烂的烂,朱宏威偷偷地掉眼泪,背着丈夫从家里拿了3万块钱先赔给了人家。与其说朱宏威是个叫真的人,认准的事儿就得干到底,不如说她是个有梦想并且会努力去实现梦想的成功女性。

  2012年,在生产有机水稻的基础上,朱宏威决定做品牌大米,要种第一好吃、第二抗病、第三高产的好大米。她从各地淘弄来二十样好品种搞试验,在四亩里打上格,全种了上。为了节省雇工费,获得田间生产和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她没早没晚地成天在地里转。

  香稻和盐粳218这两个品种试验很成功,尤其是盐粳218大米,理化指标有一个直链淀粉量,比一般品种要高0.2个百分点,这种米煮出的饭比普通米饭软、有弹性。而且,当天吃不了,第二天吃还是像新出锅的一样。朱宏威把这两个品种的水稻种下去,打了1000多斤稻种,煮了一些给乡亲们吃,吃惯了传统大米的乡亲都被这个大米折服了。于是,他们纷纷加入到合作社,一共200多亩地都种上了朱宏威的有机大米。秋收时,家家户户大丰收,原预测亩产800斤的有机米,打到了1000斤,去掉成本,每亩地多收入3000元,是传统大米的两倍!为了实现大米与市场直接对接,朱宏威注册了“辽营”牌水稻商标和“修福”牌大米商标,朱宏威的大米还获得了营口市第三届、第四届农博会优质产品奖,辽宁省第二届、第三届农超对接展洽会名优产品。在去年的省农博会上,很多客户当场就与她签单定购。

  梦想永无止境——机械作业的农机梦

  如今,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朱宏威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等这些老人和妇女干不动了,将来谁干活呢?而且,随着合作社种植面积的一年一年扩大,一进入到农时季节,因为劳力少,影响及时种植。

  这时候,报纸新闻纷纷报道国家的惠农政策,购买农机具可以享受补贴。于是她萌生了农机作业的想法。于是,2009年春,她登记注册了大石桥市沃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是成立了,但没有人愿意投资。她决心给大家做个样子,买不起大型农机具,就买有国家补贴的万元左右的小插秧机。插秧开始了,朱宏威丈夫开农机具给大家插秧,大家看到了,一致认为这的确是一件省工省力又挣钱的好事。

  初尝甜头,在上秋前,朱宏威又决定买大型收割机。但每一台大型的农机具都很贵啊。上哪里弄钱呢?朱宏威跑了很多银行,都不给贷款。最后,只有村镇农信社放给朱宏威十多万元,但对于买一台将近40万元的水稻收割机来说,都不够首付款的。怎么办呢?这时,朱宏威想到了妇联。到镇妇联说明困难后,镇里妇联积极与市里联系,冒着如果她不能按时还款,妇联要自掏腰包还贷的风险,担保书上签上了妇联工作人员个人的名字。

  机械化效率高,保证农时;省成本,多挣钱。到2009年底,大家都认了头。沃野农机合作社由原来七家种七十亩,一下发展到139户种两千多亩地,出资额达到160万元。到去年,合作社已拥有社员200多户、土地三千多亩、农机具150多台套、固定资产700多万,市场上先进的农机具一应俱全。可以说,从播种到收割,真正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农机专业合作社、省级优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省示范合作社、国家示范合作社。朱宏威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全国农产品经纪人、农民科技经纪人、省农村信息员、省科技特派员、营口市劳动模范、大石桥市“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

  朱宏威说:“2015年,我们合作社要争取实现獐子村3300亩地全部栽培有机新品种水稻,并在三年内形成以獐子村为原点辐射整个水源镇10万亩栽培面积,进而带动全市50万亩水田有机稻生产的全面铺开。”现在的她已成为两家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拥有食用菌大棚14个,土地3000多亩,农机具150多台套,固定资产700多万,社员达200多户,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最糟糕的状态莫过于当你想选择一条不甘平庸的道路时,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朱宏威说:“只要我们每个人有梦想,敢于承担责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我们的农业致富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