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晖 夕 映 ——记普兰店市晓萍养老康复中心院长刘晓萍

26.11.2015  11:57

           

      楼虽不高,老人欣往;屋虽不大,温馨如家。院落清静,不失欢声笑语;户外春寒,难掩室内春光。对于我市北部山区的百余位老人来说,老帽山下、复州河畔,有个温暖不寂寞的“”,这个“”就是晓萍养老康复中心。

一个选择,让她饱尝世间酸甜苦辣;

一个选择,让她历尽人间喜怒哀乐。

在这里,她如晨光破晓,耀一方安平;

在这里,她让人生华丽,让夕阳绚丽。

她,就是这里的一“”之主,更是百余位老人公认的“好闺女”刘晓萍。                                                ——题记

     

初识刘晓萍,只觉她身材微胖,未语先笑,配上一张圆圆的脸及两只厚大的耳垂,总给人一种慈眉善目的佛像之感。但从她轻声细语却掷地有声的话语及举手投足间不难发现,这是一位善于操持,做事麻利的“铁娘子”。

伴随着破晓的第一缕晨光,刘晓萍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当然也是她生活的全部:转转食堂看看伙食,细数缺啥少啥;一一查看老人房间,询问饮食起居,调解忧愁烦恼;待所有老人顺利吃完早饭,她则匆忙扒拉口饭就换上一身白大褂,开始履行“天使”的职责……没错,要认识这位“铁娘子”,不得不从她的另一个身份说起,即同益乡卫生院院长。

今年57岁的刘晓萍是同益乡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1984年被分配至同益乡卫生院妇产科工作。经过几年的勤奋实践,年纪轻轻的她就小有成就,成为当时全县闻名的助产师之一。这听上去很令人自豪,殊不知助产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她的工作贯穿孕产妇的生育全程,对孕产妇和婴儿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无论顺产还是难产都大量消耗着她的脑力和体力。但就是这样一份没有规律,需要白天黑夜奉献爱心、耐心的工作,刘晓萍一干就是30多年,她在产房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更是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或许,也正是这份特殊的工作奠定了她整个人生的基调……

酸:“眼看着自已工作了一辈子的单位日渐荒废解体,心中满是酸楚……

时光进入2000年,作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由于条件简陋,基础设施不到位,发展境遇普遍堪忧,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同益乡卫生院亦不例外,当时几近荒废,处于无人经营、管理的状态。眼看着自已工作了一辈子的单位就要这样结束,乡邻百姓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求医治病,刘晓萍的心中满是酸楚。辗转坚持到2003年,改革势在必行,改制应运而生。同益乡卫生院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由政府办改制为民办。此时此刻,本已临近退休的刘晓萍没有选择回家相夫教子,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而是征得丈夫同意后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卫生院生存、发展的重担。42万元——倾尽家当,换来与市政府的一纸合同及一栋1200平方米空空如也、衰败不堪的楼房。据悉,刘晓萍是当年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她果敢响应改制,与市政府签下了正式合同。

甜:患者及家属说“我们相信同益卫生院,相信这里的医生、护士,我们相信刘院长……

看病门诊不挂号,救护车接送不要钱,态度好,价格廉,结账就报销,群众都说好……”十年如歌,风雨兼程。刘晓萍带领同益卫生院从零起步,探索、总结、补充、完善、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涅磐重生:从最初自己的单枪匹马到如今80多人的医护团队,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日门诊量三四百人次,从最初的月亏损2700元到如今的年毛收入逾千万元……“铁娘子”做到了!她守住了自己“心的归属”,也惠及了周边的乡邻。

在医院走上正轨的同时,细心的刘晓萍注意到很多年龄大的患者病愈后也不愿出院,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老人独居,儿女照应不上,回家也无法安心养病。不仅如此,她周边很多七老八十的街坊邻居,由于儿女在外地打工,自己都不得不烟熏火燎拾柴做饭,头疼脑热小病小灾也没人照顾,这再一次触动了“铁娘子”那颗柔软的心,让她萌生了依托卫生院创办一个养老院,为这些老人提供养老康复服务的想法。出乎刘晓萍意外的是,这个大胆的决定在征求家人意见时不仅丝毫未受阻,还得到了公公的肯定,“这是尽孝道的好事儿,咱不差添几双筷子。”可不成想,就是这几双筷子将刘晓萍带上了一条“不归路”……跑民政,办手续,外地取经,建设装修不停歇,终于赶在2007年底,经市民政局验收启用一期40张床位,以300元的低廉价格招收各类老人(含病号)入住;2010年又投资建成二期72张床位,很快便被当地及周边四平、乐甲、安波、沙包、双塔等乡镇慕名而来的老人住满,且每月仅需支付700元费用(不能自理者1000元/月);眼下,历时3年之久坎坷建成的三期又即将投入使用……

苦:广告语说“恋一张床,爱一个家”,而刘晓萍确实是以床为家,因为她已无家可归……

现如今发展得红红火火的同益乡卫生院诊疗科室、辅助科室多达二十几个,唯独缺少一间“正儿八经”的院长办公室。所谓的二楼院长办公室门外至今挂的还是原有已锈迹斑斑的“医疗保险科”的牌子。不仅如此,室内更是一番独特景象:一排沙发算是告知外人这是用来待客的屋子,但一张空空的办公桌上连电脑、电话等基本办公用品都没有;一个落地书柜顶层倒是整齐码放着医院档案管理盒,而往下几层却叠放着黑色、藏蓝色的男装,书柜把手上还挂着几件男士外套;整个室内最惹眼的不外乎那张靠窗边的小床,因为上面枕头、被卧一样不少……原来,这里说好听了是院长办公室,其实就是刘晓萍丈夫10年来的“卧室”,更确切地说是他的“值班室”,整个二楼夜间出现任意状况都要由他处理。此情此景你若问他“苦不苦?”丈夫会自嘲地说:“我这好歹还有个独立的屋,睡的是翻得开身的木板床,你去看看刘晓萍就知道我苦不苦!

虽说是经护士的指引,但要不是看到床上放着刘晓萍钱包、皮包等随身物品,床头墙上挂着刘晓萍常穿的几套衣服,常人很难相信这张局促地摆在卫生院一楼中药间空档处的单人铁床就是刘晓萍睡了10年之久的地方,空气里还弥漫着消毒水与中草药混合的刺鼻气味……震惊、错愕之余总让人难掩好奇,“能将‘以院为家’做到如此境界是因为家离得远回不去吗?”这下意识的好奇心却让刘晓萍顿时禁了声,能看得出这位“铁娘子”在强忍泪水不让其滑落……还是丈夫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在医院起步期间,因为只有一栋“空壳”,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一件像样的办公桌椅板凳,没有医疗设备,甚至连一个注射器、体温计都没有……为了让医院运转起来,夫妻二人四处借钱、贷款,最后还是不得不以8万元的低价卖掉自家房子——据说是当时整个北部地区数一数二的气派小二楼。

虽然不舍,但总算筹够了医院的基本起步资金,夫妻二人还是干劲儿十足:他们以院为家,身兼多职,各自坚守“值班室”,刘晓萍更是将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120呼救电话,一切特重危重情况都由她第一时间掌握并安排接诊,随车出120照顾病人也是常有的事儿……丈夫说,他平常很少给妻子打电话,一方面怕她误以为是120来电而精神紧张,一方面也怕打扰到她,即使她不在工作状态,难得的静心跑神儿打盹儿就更不忍心打扰了。但凡有事找她永远不外乎两个地点:刘晓萍要么在卫生院大厅为来诊患者导诊,要么就在离卫生院几步之遥的养老院里。

辣:同事们说“我们的‘五心’院长太傻了,事业干得费心费力不说,还尽往里搭钱……

孝心、爱心、善心、细心、责任心,不管是养老院里的服务人员还是卫生院里的医护人员,都经历了从不太理解到逐渐佩服这位“五心”院长的心路历程。虽然头衔是“院长”,但刘晓萍更像是一名勤杂工,她当院长有多久,做“勤杂工”的时间就有多长。从筹办养老院开始的每一道程序,她都亲历亲为,不敢有半点儿马虎;为节省开支,她里里外外一把手,既当采购员,又当搬运工;在老人吃饱吃好方面,她费尽心思、想尽办法,让食堂变着花样做;在员工中树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己学习、实践、摸索,再言传身教。俗话说,老小孩儿,小小孩儿。照顾老人,不仅是个辛苦活儿、细致活儿,还是个技术活儿。刘晓萍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看、二问、三听”的工作方法。“一看”,看老人的脸色和精神,判断其健康状况;“二问”,问老人的去向,每逢老人走出养老院,都亲自询问去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以防万一;“三听”,是从老人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其心理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平日里,哪位老人不舒服了,她会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养老院和卫生院之间;哪位老人钱放丢了心急,她必定会帮着“找到”,其实就是偷偷从自己兜里掏钱;哪位特困老人实在住不起了,她照样继续收留;哪位老人因个别儿女无法交付当季度的费用倔强地要走,她任其断交还要哄骗老人说费用已交;经济发展,物价上涨,首批300元钱入住的老人期间经过一次调价调到500元之后直到现在,她都没好意思上调至700元……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即使是700元的月标准在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也远远不够,稳赔不赚,但刘晓萍不怕,她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即靠卫生院的盈利补贴养老院。同事们瞅着干着急,“这得亏到啥时是个头儿啊?”不少老人也主动劝她说:“闺女啊,该涨价涨价吧,别太亏着自己……”每每此时,“铁娘子”只会但笑不语……

喜:老人说“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亲,晓萍就是我们的好闺女,我们打算赖在这儿直到闭眼的那一天了……

好闺女的标准是什么?百善孝为先,那就是孝道。面对有各式各样生活经历,有各式各样性情脾气的陌生老人,更需要有大孝之心。以心换心,刘晓萍做到了,因此她也得到了老人们真心的认可。

春节,是传统的全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平日在外奔忙的游子都会千方百计回到家里与父母过上一个团圆年。可去年春节,养老院里有半数以上的老人放弃了这个一年难得一次的团圆机会,选择留在养老院里过年,因为他们都把这里当“”了,甚至当作最后的归宿了。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宋成君老人,是粮食部门退休职工,每月拿着不菲的退休金,三儿一女都很孝顺,但考虑到为了不给儿女们添累赘,他和老伴儿从两年前就住进了养老院。两年间,老两口陆续将自己家里有用的家当都搬到了养老院,春节也是在养老院里与儿女们团聚的。现在,老两口逢人就说“要赖在养老院里不走了,直到闭上眼的那一天……

怒:丈夫说“不是离婚,胜似离婚,刚要有个家,又给整得无家可归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助产师到养老院院长,刘晓萍一颗本色的爱心从来不曾改变。与老人们朝夕相处练就了她的大孝,也成就了她的事业,从殚精竭虑到渐入佳境,一份“至爱”伴随她从从容容夕阳红,而这份“至爱”正是源于她的丈夫。刘晓萍的丈夫是自恢复高考后首届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的高材生,卫生院也好,养老院也罢,妻子事业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出谋划策,筹措资金,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可谓是全方位无条件予以支持。但最近,伴随着这种无私的支持一度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旋律”:“100多号老人饭吃得好不好,谁吃谁没吃她一清二楚,就我吃不吃得上饭她从来不管!”原来,丈夫每天都早起到卫生院后山正在建设的养老院三期工程现场施工,经常是干到饭点过了才下山,而此时卫生院和养老院的食堂均早已收拾停当准备下顿了。不仅如此,随着近几年事业逐步稳定下来,夫妻二人得空也有精力想要置办一个家,以便结束“分居”生活。他们于2012年买下了紧挨着卫生院的一户三间瓦房,可没几天的功夫,就被排队等待入住的5位老人“先入为主”了。对于如此善心大发的刘晓萍,丈夫早已“无力声讨”了,他顶多也只能借用一句小品台词幽自己一默,“刚要有个家,又给整得无家可归了……

其实,再多的委屈与抱怨也抵不过丈夫对刘晓萍的信任与欣赏:作为儿媳,刘晓萍一手将一度高龄病危连他当儿子的都不报任何期望的公公悉心照料,恢复如初,现如今90多岁的老爷子依然精神矍铄、体格硬朗;作为嫂子,刘晓萍对一度因病成为植物人的小叔子不抛弃不放弃,依托卫生院成年累月给其用药治疗,现如今小叔子已经可以依靠拐杖顺利行走、自理生活了;作为伯母,侄女出嫁,刘晓萍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一手为其操办婚礼风光出嫁……孝心、爱心、善心助她一次次创造着奇迹,感动着丈夫,感动着亲人,在整个同益地区也被传为佳话,不胫而走……

哀:女儿说“妈妈不是傻子,是天使……

时间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一个人前行的脚步。在常人看来繁琐、艰辛、傻子般的工作,刘晓萍一干又是10年。10年间,她放弃本应富足舒适的生活,化身一只陀螺转啊转,不知怎的就转到了今天,她时常反问自己究竟要转到何时是个头儿;10年间,卫生院稍有盈利,她就不由分说地投到了养老院的建设中:从一期卫生院一楼的几间空屋子、几十位老人到二期占地6亩,收住近百位老人,集医疗、养老、娱乐于一体的康复中心,再到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三期……为了让老人都能住进住得起的养老院,过上舒心、顺心的日子,她从没计较过钱,从没皱过一次眉,从没说过一声不;10年间,她的外孙女已经4岁了,而她的遗憾也深藏在心底4年之久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助产师,她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了自己远在沈阳的女儿生产的重要时刻,并且为了做个称职的“好闺女”,她放弃了做姥姥的担当……

都说母女连心,女儿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官更能洞悉并读懂妈妈的这份愧疚与大爱,“您不需要犹豫,觉得幸福就继续干下去,干到力不从心的那一天就捐出去吧,谁让您是一位‘天使’呢?”是啊,回溯那创业的缘起,不是因为对致富的冲动,不是因为对财富的狂热,完全可以说是随“”所欲,随情而动……未来何不如女儿所言,轻装上路继续随行呢?

乐:大伙儿歌颂她“刘晓萍,胜木兰,雄心壮志坚;办医院,保民安,兼管养老院;养老院,办得好,人人都称赞;此处快乐忘了家园……

人心是最准的秤,能称量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走在北部山区,很多人都知道这位“不容易、不简单的刘院长”;走进养老院,老人们的哽咽和泪水,表达了刘晓萍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她的同事称赞她、敬佩她,自觉向她学习;她的家人理解她、支持她,主动为她分担……几年间,原本孤独的老人过上了集体生活,同吃同住同活动,心情更愉快了;生活在医养结合的环境里,吃得好,睡得香,身体更健康了;老人们不管家里闲事,闹意见的机会少了,家庭更和睦了;在外打工的子女们,不用惦记老人,更安心了……晓萍养老康复中心由此而声名远扬,但“甜蜜”的负担也随之而来——翘首企盼入住的老人逐年增加……

其实,自2010年二期运转起来后,刘晓萍夫妻俩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建三期工程,但一期、二期的建设运营早已将卫生院几年来的盈利消耗殆尽,因此,三期本是一年不够干的工程拖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还没落成,就是因为他们在苦等——等待“东墙”垒起来一点就拆过去补“西墙”。好在花香自有蝶飞来,晓萍养老康复中心这种“人人都能住得起”且“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受到大连市慈善总会领导的高度青睐及重视,决心采取慈善入股等合资方式顺势将其三期工程打造成慈善养老实体,并提前敲定命名为“同益慈善养老院”。慈善“血液”的注入,结束了夫妻二人的苦等之旅,让他们振奋了精神,更找到了目标所向:未来的同益慈善养老院规模要达到大连市范围内民营养老机构中等水平,即人数达340人以上;环境要达到大连市一流;服务要争做大连市一流。眼下,累计投入600多万元的三期工程已进行到最后的装修收尾阶段,顺利的话,这座慈善养老院6月份就会“开张”了!为沧桑老人添福,替天下儿女尽孝。在刘晓萍的词典里,构建和谐,并不深奥,并不遥远,就在行动之中;在刘晓萍的词典里,美丽人生,就是事业,就是付出,尽在掌握之中。

在每一个宁静而忙碌的日子里,岁月悄悄流逝……老人们依恋的“好闺女”,如今也已不再年轻,但朝晖与夕阳的对话和抚摩仍然在继续着……在每一个寻常的晨昏,阳光总会以自己无尽的光和热,温暖着这一方沃土,映照着暮色里的每一片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