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还原那时情景 找了当地老乡当顾问

27.03.2015  20:16

  宏大的叙事背景,饱满的人物故事,史诗般的乡土文化,构成了作家路遥一生当中最为华彩的篇章。昨晚,《平凡的世界》上演了大结局,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年代戏,时间整整跨越了1975~1985——中国城乡变迁最为剧烈的十年。不少60后观众追完剧后感同身受,对剧中高度还原的年代背景表示认同。作为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剧版《平凡的世界》如何将文学文本转换成画面?记者拨通了该片总制片人李娜的电话。

  走遍陕北却找不到一处实景

  任何一个剧组在拍摄之前,都要去选景。客观地说,浙江横店影视城,满足了大多数剧组的基本要求。但是《平凡的世界》依旧“任性”地跑到了陕北,深入路遥的故乡,希图顺着原著的足迹找寻过去的面貌。不过让剧组傻眼的是,他们跑遍了陕北进行“撒网式搜索”,也没找到一处合适的外景地。跟当地人接洽后得知,经过“退耕还林”“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面的调整,如今的陕北,已经不是路遥笔下的陕北。“书中描写的当年面貌差不多都没了。”李娜说。在这种情况下,主创团队达成了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共识:搭景,要有氛围。而从执行层面,这六个字背后的含义是:一、忠于原著,90%的场景要还原书中描写;二、不能让挑剔的观众看出bug。

  于是,剧组历时六个月以上的时间用来搭景,包括第一场戏因为要拍学校,不单动用了航拍,而且还原了操场、门牌等,而这些在剧中仅仅保留一分多钟。剧版《平凡的世界》花费的功夫还在于,前期经过了大量的采访、口述整理,从当地专家到普通的农民,工作量可谓庞大。

  去老乡家里挨门挨户“搜罗”

  对于好多年轻人来说,很难用阅历去理解《平凡的世界》。这直接导致在细节处理上很重要。搭建外景相当于三分神似,演员表演占了三分,剩下三分则是剧中细节,之前无数的古装戏、年代剧的“经历”告诉我们,哪怕再小的一个bug,观众也能挑出来吐槽。《平凡的世界》在这方面也注意规避。比如剧中的供销社,里面卖的小到茶缸、旧书,大到布匹衣料,都是剧组从当地农民家中“搜罗”来的。“我们去老乡家,问他们家有没有过去的老物件,如果有,拿出来,我们下次再来时收购。”就这样,一点点地“攒”,终于把这些原汁原味的道具呈现在观众面前。“几乎每场戏,我们都会在拍完后请当地老乡来看,还有哪不像?有个老乡特别逗,他看到我们搭建的供销社之后,进去转了转,出来后欣喜地问‘这些你们都是从哪淘来的,感觉好亲切’说明老乡还是认可的。”李娜说。

  据悉,作为一部深厚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平凡的世界》在首轮播出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二轮播出平台的洽谈已接近尾声,将很快与观众再见面。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