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县制定了《2016年西丰县扶贫攻坚实施意见》

11.04.2016  11:13

      一、目标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以三大功能区划为主要载体,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五个一批”为主要途径,以“六个精准”为行动准则,确保全年实现1700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40个贫困村销号。

      (一)贫困人口脱贫标准。贫困人口脱贫以户为单位,以该户年人均纯收入连续2年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有安全住房、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为主要衡量指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1项就业创业技能,参与1项增收项目,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成年贫困人口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素质,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低保户、五保户每人每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

      (二)贫困村脱贫标准。以贫困村贫困发生率3%以下为主要衡量指标,综合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指标。实现“四通四有”(通安全稳定电、通广播电视信号、通宽带互联网、通乡村客运;有安全饮水,有致富增收产业,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及医生,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主要途径

      2016年全县脱贫工作将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原则,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将今年需要脱贫的17000人全部按照“五个一批”对号入座,同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将低保政策、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等措施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乡镇、村发展主导产业要向脱贫攻坚聚焦;明确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细化每个贫困户脱贫措施,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一项增收项目,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到户扶贫、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进行扶持。

      一是创新开展互助式扶贫工作。创新互助金使用管理模式,力争实现17000个贫困人口全覆盖,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立足当地资源就地脱贫。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互助资金与金融扶贫政策结合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投入,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扶贫部门按基础利率贴息;继续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妇联、劳动就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人员选择上要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持方式上,可以给予每个贫困人口不少于2000元的互助资金扶持,用于直接参与生产,解决贫困户基本生产资料不足问题,也可以作为投资资金入股养殖、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对符合县、乡主导产业项目的,扶持资金可以提高到30000元。实现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在资金运作上,采取“二加二”模式,即乡、村加农户、企业,具体可以采取村对农户、乡对农户的模式发放借款,产业发展由农户自主经营;也可以采取村对企业、乡对企业的模式发放借款,由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在产业带动上,以打造三大功能区域为重点,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扶持20多项产业带动12000人脱贫。其中,通过蔬菜保护地种植带动1042人、通过养牛带动796人、通过苗木栽培带动510人、通过烟叶种植带动1736人、通过榛子种植带动973人、通过食用菌养殖带动985人、通过柞蚕放养带动1616人、通过果树种植带动1506人、通过中草药材种植带动55人、通过养鹿带动307人、通过其他产业带动2474人。

      二是扎实做好培训及就业安置工作。第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电工、焊工、月嫂等就业技能培训全年计划培训400人;第二以乡镇为主体,围绕乡村主导产业项目开展各种种植、养殖方面的农业技能培训,全年计划培训1600人;第三紧紧围绕我县招商引资企业用工,做好岗前培训,解决1000个贫困劳动力就业;第四各乡镇及各相关部门在安排护林员、保洁员、防疫员、水管员、库管员等岗位时要优先考虑贫困劳动力。

      (二)通过移民扶贫和翻建改造安置一批。进一步抓住国家、省、市大力支持的大好机遇,全力实施移民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户中的D级危房实施翻建、改造,全年共计划实施155户、400人。注重与城建局、发改委、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会同这些部门制定和落实有关支持政策和资金,并建立台帐,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在落实好移民扶贫资金补助的同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帮助移民户发展后续生产项目,与培训等扶贫政策相结合促进移民户就业,确保移民户有业可就,做到“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实现建一户、脱贫一户。

      (三)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1200人进行扶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脱贫:对患有大病、残疾的贫困人口,将联合实行大病救助、应保尽保;对其他因病致贫的人口,通过医疗救助扶持解决。民政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政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四)通过发放学费补助和生活补贴实施教育脱贫一批。对全县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通过教育扶持解决,全年共扶持2400人。扶持方式为:对建档立卡户中,当年在校接受全日制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大专以上学校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教育补贴,由教育局负责,会同扶贫办,建立贫困学生台帐,发放学费补助和生活补贴。结合职业教育培训,让贫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长,既扶贫,又扶智,更要扶志,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贫困户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低保政策来兜底,全年扶持1000人。由民政局负责,会同扶贫办,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体系,实施低保标准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体制,统一识别,统一确认,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实行低保兜底,彻底打赢不留“锅底”的脱贫攻坚战。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是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扶贫办、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监督、落实等相关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部门主要领导是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要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限期完成全县2016年脱贫任务。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坚持“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从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扶贫干部,调整充实工作力量,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五是加强考核奖惩,从2016年开始,要建立并使用扶贫开发效果监测评估体系,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奖优罚劣。

      (二)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二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加大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三是加强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发挥我县生命健康产业院士工作站、省参茸生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平台作用,积极与其它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为我县扶贫发开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大力营造良好氛围,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系统总结我县以往扶贫经验,提炼其他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坚定脱贫振兴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凝聚全县扶贫开发强大合力,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扎实做好扶贫宣传工作。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有驻村任务的县直机关主要领导要积极深入到贫困村进行专题研究。今年的“10·17”扶贫日,我县将联合县广电局录制扶贫专题纪录片,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生动报道各乡镇、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讲好减贫的故事,传播好减贫的声音,阐述好减贫的理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扶贫攻坚的浓厚舆论氛围。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一是通过行业支持“促发展”,确保贫困村脱贫销号。交通、水利、电力、信息、文化、卫生等部门重大项目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特别是今年销号的40个贫困村更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扩大贫困村公路建设范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对贫困村的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医疗设施,解决贫困村发展瓶颈。二是通过定点帮扶“全覆盖”,合力推进扶贫攻坚。继续争取定点帮扶单位、企业的全力支持,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给钱、给物”向“帮助上项目、帮助联系项目”转变。全面落实驻村工作,实现“一村一业一单位”,即一个村一个扶贫主导产业,一个帮扶单位。同时,动员全县广大机关干部,对贫困户实行“一帮一”,即每个机关干部每年帮扶一个贫困户,帮助其坚定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规划,实现“一户一策一干部”,真正做到“不脱贫、不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