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绿色中国

14.03.2018  16:1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美丽中国,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记者请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央财政主要大力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财政推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截至2017年底,累计安排44亿元,先后推动新安江、九洲江、引滦入津、汀江—韩江、东江等跨省流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建立起“相互监督、联防联治”的工作机制,体现上下游权责对等原则,充分调动上下游地区政府保护和治理流域的积极性,促进流域水质逐步改善。

  中央财政推动生态环保事权划分。环境保护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是我国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推动重要区域、跨界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在大气、水、土壤方面建成国家环境监测直管网;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环保事权划分类型及支出保障机制”课题研究,充分借鉴OECD有关国家经验,研究提出我国环保事权划分及支出保障初步方案。

  中央财政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工作。2015年以来,财政部逐步加大保障力度,基本形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同时,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要求,研究提出了招标委托社会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运行维护并加强监管等建议。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中央财政推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2016年以来,财政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国家公园试点方案和总体实施规划,参与研究制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按照这一方案的任务分工,财政部正在研究起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财政保障机制方案。

  二是设立水、土壤防治专项和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中央财政积极落实“水十条”,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落实“土十条”,推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重点工作;深化农村环境“以奖促治”,突出支持重点。

  以农村环境“以奖促治”为例,2017年,中央财政下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60亿元,在资金分配上进一步突出重点,继续向南水北调沿线所在的陕西、湖北、河南等省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这些省份在工程沿线的县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继续支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13万个建制村整治任务,支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三是大力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央财政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推动海岛和海域保护工作。其中,2016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通过竞争性评审,分两批确定青岛、汕尾等18个城市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城市示范工作,主要支持沿海城市开展海湾水环境综合整治、岸线整治修复、滨海湿地修复恢复等工程,以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

  中央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保障打造绿色中国的众多举措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效。

  仅以生态环保事权划分、环境监测体制改革为例,以往,一些地方的政府和污染企业,不是下工夫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而是在环境数据上“下工夫”“找窍门儿”;不是美化环境,而是美化数据。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的不断推进,突出绿色导向的政绩考评机制逐步建立。过去“监测在地方、考核在中央”的局面,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央财政积极推动生态环保事权划分,大力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建成国家环境监测直管网。监测事权上收后,各监测站点位信息以批准的点位信息为准,不得擅自变更监测站点、更换仪器设备,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也能公平公正地执行,这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长效体制机制。

      (记者 林松涛)

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财政厅
中央财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财政厅
进一步推进央地财政关系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