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有高招 留才有良方

24.05.2018  14:59

  “企业2014年投产,当年销售额仅400万元,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8000万元,且产品全部出口。”5月23日,阜新达得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强说,“现在看来,当初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聂强曾在多家跨国公司任职,2013年,他与朋友在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创业。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阜新深度聚焦氟化工产业,持续深化院地合作,大力推进柔性引才,搭建人才发展舞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了许多像聂强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加盟。

   柔性引才破解引才难题

  氟化工曾是阜新的优势产业,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衰落,但产业基础还在。

  阜新市作出重启氟化工产业的重大决策之后,短短几年,已有40余家企业入驻氟产业开发区。氟化工的重新崛起为人才回流打下根基,“南飞”的人才纷纷“北归”。

  地处辽西北,经济欠发达,多种不利因素导致阜新引才相对较难,但其具备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阜新了解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缺乏中试、扩试车间,而阜新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双方一拍即合。

  阜新与上海有机所深度合作的原因何在?据一位当事人分析:开发区给他们提供了科研平台;同时,园区和企业注重专利保护和技术保密,十分尊重他们的劳动。

  合作期间,上海有机所不仅带来了项目、技术,更带来了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今年4月,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张新刚等3名专家来到氟产业开发区,为园区下一轮产业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他们走访园区企业,召开座谈会,一一解答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6年间,上海有机所向阜新选派了3批专家,在阜新市及氟产业开发区担任技术、招商等方面的实职,推动氟化工产业发展。第二批选派任期结束后继续留任阜新的专家肖吉昌说:“通过定期走访企业,我们不仅为企业解决了一些专业技术难题,也使我们的课题更有针对性,让研发与生产实践紧密契合,实现共赢。

  同时,阜新坚持不为所有、只为所用,大力推进柔性引才工程,为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人才支撑。

  阜新主动对接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和省内学会,建立了2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学会服务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向产业园区提供创业创新、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依托这些机构,引进专家团队17个和高层次人才79人,推广项目15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

  目前,氟产业开发区设立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院士专家工作站、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办事处、沈阳化工大学阜新氟化工研究院等。“柔性引才战略改变了阜新高端人才少的状况,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引领企业科研水平跨越式提升,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阜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多措并举拴心留人

  “3年前,我报名参加管理培训生项目,担任‘教练’的总经理手把手教我做实验,为我讲解工艺流程,有问题可随时请教。去年,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我顺利完成公司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证工作。”阜新达得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刘鑫说。

  据介绍,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针对应届大学生实施管理培训项目。该项目分为入职前的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学习阶段、开始做出成绩阶段等四个阶段,培训全程实行师徒制。18个月培训结束后,员工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上岗。

  在氟产业开发区,很多企业都像阜新达得利一样,通过系统、专业、规范的培训,帮助员工在短时间内完成过渡期,并担起重任。

  走进阜新睿光氟化学有限公司实验室,几名员工正在做化学实验。“公司鼓励员工参与研发,如果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我们还能拿到新产品产值一定比例的奖励,大家自主学习、参与研发的积极性非常高。”公司员工宫春波表示。

  为调动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阜新睿光氟化学有限公司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与奖励办法》,对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及创新管理等方面人员给予奖励。《办法》按照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论功行赏”——对获得市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科研成果的,按照奖励金额给予1∶0.3的奖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员工奖励5000元,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奖励3000元,获得外观设计专利的奖励2000元;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整体奖励。

  阜新睿光氟化学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奖励研发人员,仅去年就发放奖金10万元。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员工的研发热情。这两年,一批新成果迅速抢占市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此外,园区企业员工的薪酬有竞争力,福利待遇也相当有“人情味”。有的企业在阜新市区为员工安排住房,实行免费班车接送。还有的企业为年轻单身员工统一租房,并提供家电和无线网络。

  企业是用人的主体、留人的关键。氟产业开发区企业不断探索出一套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拴住了“人心”,实现了人才发展与企业壮大的良性循环。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