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势乘时:沈河勇立潮头当先锋

02.08.2016  08:04

  定力,来自对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

  信心,来自对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高超驾驭。

  五年来,沈河区委审时度势,客观研判,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发展为要,民生为大”这一理念指引下,葆有信心,创新突破,以令人瞩目的实绩勇立潮头。

  发展为要

  面对发展的诸多瓶颈和行政区划调整的现实,沈河区大胆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区发展战略,建立了“功能区主抓经济、各街道主抓服务”的管理体制机制,对整个城区布局重新洗牌。“西部金融创新,中部商贸创新,东部科技创新”的发展格局,为新沈河跃升提供了新支点。

  五年来,沈河区相继启动了投资亿元以上建设项目65个,引进了符合功能性要求的总部企业116个,培育了具有支撑作用的骨干税源320个,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改工程,完成土地征收面积占全域的十分之一,市级重点项目投资额占全市七分之一。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金廊沈河段聚集了宝能、华强、恒隆、嘉里、安邦等响当当的地产品牌,成为名副其实流光溢彩的黄金走廊。

  五年来,全区经济总量累计增长1.6倍,财税收入总和翻了一番,主导产业税收贡献率达到90%,沈河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群众的满足感显著增强。

  民生为大

  施政于民需,问效于群众。五年来,沈河区的民生项目浩如烟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七成以上涉及民生。每年区财政专项支出的80%以上投向民生。

  五年来,沈河区的改革创新工作覆盖八个领域、付诸115项改革实践。组建区委群工部,统筹总抓,随之一系列民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接踵而至。探索建立了一核统筹、多元联动的群众服务平台,围绕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了一系列为民办实事工程和解难题行动。“平安沈河”建设,遍布全区的视频监控网,连同设在各社区的“老百姓身边派出所”,让万千沈河人安居;建立“四位一体”综合服务平台,叫响“96125,有事找政府”的服务口号,“先予处置”工作方法,及时高效解决了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49万件;市容环境整治,精细化重点景观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型物业全覆盖。群众的舒适感、安全感倍增。

  文化铸魂

  五年来,沈河区的执政活动始终与先进文化的创造紧密相连,坚持用文化凝聚人,用文化陶冶人,用文化领航沈河区各项事业发展。

  沈河区积极探索古典与时尚、守护与鼎新的路径。

  通过恢复风貌,提升功能,完善配套,整体控制,叫响“传奇盛京、福运沈阳”品牌,重现百年皇城盛景。同时,不断推进“商旅文”一体化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兴商,以商成文,做活“百年中街”品牌,使得短短1500米的步行街傲立时代潮头,引领消费风尚。

  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的沈河区文化体育中心开工建设,闲置10年的沈河工人俱乐部正在变身“百姓大舞台”。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支撑,以社区活动室为基础,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经形成。

  以十七届文化艺术节、“5·25”和谐社区日为引领,400多支业余文化艺术团队,3万多名文化艺术爱好者常年活跃在各类文化舞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沈河人天天过节、年年欢乐。

  在全国首创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多福社区已成为福文化传播基地;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溪林社区已成为孝亲文化践行基地;以满族文化为主题的福陵社区已成为满族民俗展示基地;以雷锋文化为主题的红巾社区已成为志愿者培训与奉献基地。12个以文化为魂、引领当代新风的特色文化社区,成为沈河人的精神家园。

  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文化软实力。五年来,平凡的沈河人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好人”、“社区好人”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文化成为沈河区发展的助推器,奋进的领航旗。

  五年来,沈河区在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安全、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从试点试验走向国家和省级示范,先后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十大成果奖、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

  心系发展、全情为民、文化铸魂,幸福沈河花开扑面。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张晶

  特约记者刘蓉

  编辑: zfw04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