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愿服务传承雷锋精神的辽宁版本

05.03.2016  19:43

用志愿服务传承雷锋精神的辽宁版本

———写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3周年之际

  3月4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沈阳市红巾社区院内像农村赶集一样热闹,居民们迎来了志愿服务大集,平时分散的磨刀、修车、修鞋、理发、更换纱窗、维修家电、义诊等20多项志愿服务汇聚在一起,小区居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对身边触手可及的志愿服务早已不陌生。或许,你就是志愿者,或许你就感受着志愿服务。

  今天,雷锋精神正以一种新的形态在传承。

  志愿服务作为传承雷锋精神的新载体,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经典版”。学雷锋志愿服务不仅是新时代辽宁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而且已成为更多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这不仅是对“郭明义爱心团队”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全省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肯定。

   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高度契合

   独特的地域精神培植了辽宁志愿服务的深厚文化

  素有“中国民间环保第一家”之称的黑嘴鸥保护协会,25年前在盘锦市成立;

  全国第一支慈善义工队伍,14年前在大连市成立;

  国内首家“农民工公共服务中心”,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红巾社区成立;

  ……

  雷锋属于一个时代,但雷锋精神则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共同的价值追求。

  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是“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家乡,雷锋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成为辽宁人精神世界的鲜明底色。

  “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而这与雷锋精神的精神实质高度契合。”东北大学社会保障所所长李坚认为,独特辽远的地域精神培植了辽宁志愿服务的深厚文化,志愿服务在辽宁这片道德沃土上获得了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54年前,就在雷锋牺牲的10天后,抚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小组。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最早的全民性志愿服务发端于“学雷锋”。

  传承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辽宁人没有丝毫的陌生感与疏离感。

  当沈阳这座城市刚从睡梦中醒来时,81岁的亢秉铨老人已经蹬着倒骑驴,从小河沿农贸市场批发回一车新鲜的蔬菜,摆放在沈阳市红巾社区销售点,然后原价卖给社区居民。小区居民给亢秉铨的蔬菜销售点命名为“亢秉铨劳模大集”。现在,劳模大集有30多名居民志愿者参与,平均年龄74岁,他们除了帮老人打理菜摊外,还无偿做些磨刀、理发等力所能及的事。

  而就在距沈阳百公里外的开原农村,他们的生活因为志愿服务而改变。

  北关村村民盖亚芹,十多年前因为村民的帮衬,靠养猪过上了好日子。有钱不能忘恩,她琢磨着带动同村人一起养猪致富,成立了有20户农民参加的养猪专业互助志愿服务组,每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这种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模式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志愿互助服务从生产互助扩大到生活互助、文化互助、公益互助等,开原市农村互助志愿服务组织超过了3000个,6300人参加了互助志愿服务,村民的生活变得温暖而幸福。

  从幼童到长者,从党员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坊间,从田间到社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无处不在。

  据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我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省志愿者达到500.4万,其中注册志愿者达385.5万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3.28万支。

   道德模范如同能量巨大的磁石

   道德模范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善如芝兰,行若春风。

  雷锋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但雷锋精神却一刻也不曾离开。

  “雷锋”在辽宁,已不再是一个被浓缩的典型,而是一种不断发展、提升和扩散的精神力量。

  雷锋、孟泰、尉凤英、王崇伦、郭明义……几十年来,在辽宁这片道德沃土上,雷锋式的道德模范层出不穷,他们如璀璨夺目的群星,交相辉映;像永不熄灭的火炬,薪火相传。

  “德不孤,必有邻”。

  这些标注时代道德高度的道德模范,如同能量巨大的磁石,吸引并聚合着更多的人加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者团队中来。

  “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一句朴素的表达,吸引着无数向上向善的力量,郭明义爱心团队如雨后春笋,郭明义带动着更多志愿者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辽宁开展的‘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组织全省道德模范都加入其中,而且全部开通微信、微博,示范效应明显,这样的头我非常愿意带。”2月26日,郭明义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大会发言时说。

  “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作为我省学雷锋开展志愿服务最重要的品牌项目,已叫响辽宁,影响全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00多支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志愿者总数超过150万人。

  道德模范的品牌效应持续释放着强大的正能量。以魏国升、曹伟、袁存泉等众多道德模范牵头的爱心团队发展迅猛,这些爱心团队如同一个个发光源,照亮并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扶危济困、抢险救灾,还是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总会有志愿者的身影,总会感到志愿服务的力量。

  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奉献、友爱、互助,影响着身边的人,被帮助的人又成为志愿者,志愿者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道德模范与草根志愿者共同构筑着道德高地,社会平均道德高度不断提升。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雷锋STYLE”

   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更多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你是志愿者吗?”

  “最近你做志愿服务了吗?”

  “志愿者”已成为社会公民一个重要的身份标签,志愿服务是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为更多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平均年龄72岁的沈阳“九大妈”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叫响了他们的服务理念: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在葫芦岛市绥中县,8岁的张馨月常在母亲的陪伴下,到小庄子乡敬老院里,陪老人聊聊天,为老人揉揉肩,小馨月总是很开心。

  “在志愿者这个平台上,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尽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在这里能找到你从未发现的心的清新、宁静。”这是已有十多年志愿服务经历的沈阳义工联盟负责人高嵩,在他的志愿服务日志上写下的一段话。

  高嵩的文字记录了志愿者共同的精神感受。

  “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超越物质追求的。对志愿者个人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精神得到彰显,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有学者认为。

  党员干部、社区群众、公司职员、个体业主、大学生、农民工……以爱之名凝聚的奉献精神,让志趣相投的志愿者们走到了一起。

  “志愿者在逐年增加的同时,志愿者结构也日趋多元”,李坚认为,原来的学雷锋群体是以青年为主,而今天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群体则向社会化、全员化转变,社会力量日益活跃。志愿服务也在由组织化力量推动为主,向制度化建设、法制化保障、组织化推动、社会化动员共同发挥作用阶段过渡。

  京剧表演艺术家、沈阳京剧院副院长李静文,是一名文艺志愿者,一年中到基层演出30多场,平均每月2场到3场,让高雅的艺术文化滋养群众生活是她的心愿;80后的卢闯,是网络文明志愿者QQ群的管理员,个人出资创办的公益网站帮助过200多名网游少年“迷”途知返……

  今天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已不再停留在“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STYLE”,而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志愿服务内容由过去单纯的打扫卫生、扶弱助残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环保等领域拓展,志愿服务活动由零星分散、突击性活动向有组织、有规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负责人介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雷锋从未走出辽宁人的精神世界。今天,辽宁人正在用志愿服务传承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