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了 首批52名辽西北计划志愿者13人已在建平安家

19.06.2015  06:33

   曾经的记忆从未远离

  2003年,作为第一批辽西北计划志愿者,李娟被分配到建平县富山中学教授英语。家在鞍山海城南台镇,大学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李娟从没离家这么远,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她来到全然陌生的建平。

  当年,本报记者采访她时,虽已初夏,李娟的宿舍还挂着棉布门帘、窗户上用塑料布挡着风沙,早、晚要自己生火做饭。

  虽然那段日子很艰苦,但李娟觉得充实而幸福。多年后,她依旧清晰地记得,每到下课、放学,自己身边都会围着很多学生,孩子们愿意听李老师说话,起早等着老师一起到县里看电影……富山中学副校长魏文说,当年,他连续听了志愿者一个月的课,李娟教英语的方式,他总结为快乐英语和情境创设,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英语成绩平均提高20到30分。

  张勇也是第一批辽西北计划志愿者。打开他的QQ空间,有一个名为“辽西北志愿者生活”的相册,辽西北志愿者队歌、工作简报、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和学生的合影、印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LOGO的被罩……93张照片,记录了他从2003年9月到2005年7月的志愿者生涯。

  当年,张勇从家乡盘锦大洼来到建平镇中学任教。很多人表示不解,张勇一开始也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盘锦空气湿润,建平空气干燥,早上起来,鼻孔里会有干血块。“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当年辽西北计划志愿者们的口号,更是支撑着张勇等志愿者远离家乡的动力源泉。若干年后,仍有上大学的学生给他打电话,趁着放假到单位看看他,聊聊家常,这对张勇来说,是一种安慰。

  不久前,李娟逛商场时,忽然一个人兴奋地拉住她说:“你是李娟老师吧?我是富山中学毕业的,你教过我。”李娟知道,自己的到来,对于当年的那些孩子们,是新奇而难忘的记忆。这记忆,对双方而言,都未曾远离。

   志愿者已经融入建平

  5月26日8时40分,建平县一中七年四班教室,李娟正在讲述澳大利亚的地理。曾经,即使是电教室,也仅有电视、录音机,而今,李娟授课的班级都有电子白板了,“12年前,孩子们的知识面特别窄,如今,他们也会带给我新奇知识和想法。”

  当年,李娟可以选择离开,但“回去也不缺我一个,这里更需要我”。服务期满后她选择了留下,并成为建平一中的一名地理教师。“当时也可以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但我更希望把知识传播给更多孩子。”回忆当时的故事和感情,李娟笑容甜美。“应该没后悔留在建平吧?”记者说。此时的李娟忽然间沉默了,几秒钟后,泪水如注。“我从不后悔当老师,但我后悔离家这么远,以至于父亲生病时都没有陪伴在他身边。”

  张勇曾每天骑行12.5公里到学校给学生们上早自习,也曾在工作调动后不得不一个人带孩子。

  无论苦涩还是甜蜜,志愿者生活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李娟说,她每次回鞍山,都会在包里装上几个建平的芥菜。在饮食习惯上,自己完全是个建平人了。

  张勇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的历史和文化,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燕古都……他都如数家珍,并成为了县里文学爱好者们组建的小说协会的成员。

  如今,李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地理教师,是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兼职教研员,读了教育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并在几年前成为学校晋升小学高级职称中年龄最小的教师。

  张勇成为了省青年岗位能手、县新闻网站副站长,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我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李娟说。

  “12年,时光黯淡了我们,但,每个志愿者心里,都还有曾经的美好。”张勇说。志愿者依旧年年抢手

  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团支部副书记,张勇也在关注着大家的去向:当时有52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建平,服务期满留下13人,均为公务员或者教师等事业编制人员,已经有两位走上乡镇和单位的副科级领导岗位。

  虽然距离今年这批志愿者到岗还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团县委书记魏晓民的笔记本上已经有10家单位提出希望今年能分到几名志愿者。“最多的单位提出想要10名,这根本就不可能。还有县纪委等几个要人‘大户’没来呢,按照往年经验,今年30多人根本不够分。”魏晓民说,志愿者们为各单位输入了新鲜血液,历年来,志愿者都很抢手,如何分配志愿者,也成了他的一个难题。

  魏晓民介绍,12年间共有526名高校毕业生以志愿服务接力的方式在建平县从事各类志愿服务,其中有近300人考上了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留在了建平县,分布在各个岗位上,创造出了优异的成绩,辽西北计划为建平的发展留住了宝贵人才。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