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中秋”辽宁非遗主题展演惠民生

21.09.2016  22:10

        9月14日上午,随着海城高跷紧密的锣鼓点,“情满中秋”辽宁非遗中秋主题展演活动在辽宁大剧院广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厅主办,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大剧院承办,是“2016年金秋文化惠民季”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活动秉承惠民、服务宗旨,突出公益性质,包括辽宁秧歌展演、非遗专场展演、图文展览三项内容,让老百姓在传统佳节里既能欣赏到精彩的展演,又能亲近传统、感受文化,重温节俗记忆。



   武社火、背阁等首次亮相沈城

        辽宁秧歌展演是我省群体类非遗项目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荟萃了辽宁各个地域、不同民族的14个项目,堪称一场视觉上的豪华盛宴。其中,辽西的高跷、本溪的武社火、喀左的背阁等都是第一次亮相沈城。



抚顺地秧歌


        辽西高跷平均的高度为1.25米,称得上全省最高的高跷。这样的高度要求表演者有着过硬的基本功。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贾玉秋介绍,初学者要练习四五个月,才能平稳行走,要达到如履平地、行动自如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贾玉秋说他踩过最高的跷高达2.4米,绑跷腿时需要坐在房檐上。



辽西高跷


        本溪社火源于对土地和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远古的先民们再对土地和火的崇拜过程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后来又赋予它驱除邪祟、纳福迎祥的含义,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跟其他地区的社火不同,本溪社火是“武社火”,本地人习惯称为“武秧歌”,表演者以手中的十八般兵器味道里,捉对厮杀。



本溪社火


        喀左的背阁一亮相,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个个身着戏装的小娃娃玲珑可爱,引得观众频频拍照。说到喀左的背阁必须提到天成观庙会。天成观庙会历史悠久、规模盛大,每三年举行一次,共由花钵会、韶音会、马叉英雄会、銮舆会等十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武花会组成。背阁是十道会之一,由童男童女扮上戏装,装扮成经典的戏曲人物形象,宽大的服装掩盖住下面的“机关”,人物若凌空站立在成年人的肩头。过去,参演的小孩据说都是村里的“颜值担当”,将来找媳妇、找婆家,都是“资本”。



喀左背阁


        热闹火爆的秧歌展演吸引了大批的“粉丝”,每次看展演的观众都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家住沈阳的陈女士说,以前曾看过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等项目的展演,像这样大规模的秧歌展演是第一次看,没想到辽宁有这么多的特色民俗,真让人大开眼界!



   古琴、木偶、二人转唱响中秋欢乐颂        

        非遗专场展演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结合,既有体现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古琴艺术,又有根植民间土壤的东北二人转,一“”一“”,一“”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观众的文化需求。刚刚欣赏完古琴演奏的周女士说,古琴演奏优美动人,令人意犹未尽,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春江花月夜》两曲,正合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的意境。



古琴艺术专场


东北二人转专场


        专门为小朋友量身定制的辽西木偶戏专场精彩纷呈,童话木偶剧《农夫与虎》《看月饼》、幽默木偶哑剧《青蛙与盒子》等节目寓教于乐,让小朋友在观赏节目的同时学到知识和道理。展演中还会安排互动环节,让小朋友与木偶零距离接触,现场体验表演偶戏的乐趣。

        在木偶戏专场的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一些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在辽宁省友谊医院孤独症康复中心做康复。省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沈阳希望志愿者协会联系到这些孩子的家长,赠送了演出票,希望能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的阴霾。辽宁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干预科的林副主任说:“通过观看木偶戏,孩子们得到了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这些孩子,让他们发出了久违的笑声。

        从“新春文化惠民月”到“金秋文化惠民季”,一场场精彩的惠民演出走进辽沈人民的假日生活。省非遗保护中心借助辽宁大剧院这一场馆,积极打造新的传统节俗文化空间,不定期地举办惠民展演、专场演出,向广大观众免费赠票。木偶戏、面塑、二人转、皮影戏、古琴等项目的传承人成为小剧场里的常客,以展示、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为辽沈人民假日休闲、体验传统文化提供了好去处。  (曹  洋)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