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不缺技术和钱缺情怀

21.08.2015  13:25


  昨日,科学史研究专家江晓原现身上海书展,举行新书《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发布会,著名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到场助阵。

  随着中国科幻电影《三体》的投拍,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江晓原在本书中所探讨的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反思科学。发布会开始前,本报记者对前来助阵的刘慈欣进行了专访。

  科幻电影不必刻意忠实原著

  辽沈晚报:您能透露一下《三体》这部电影的拍摄进度吗?

  刘慈欣:《三体》电影已于上周完成外景拍摄,现在刚刚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因为电影是一个团队在做,所以目前我只能说这些。

  辽沈晚报:《三体》电影对原著的忠实度高吗?您对改编有何看法?

  刘慈欣:我认为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忠实于原著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应该根据电影的艺术形式对他进行改编,对我而言,只要能真正做出一个优秀的影片,我不介意对自己的小说,包括《三体》在内有改动,甚至有较大的改动我也不介意。另外,事情恰恰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个电影对原著相当忠实,至少第一部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

  中国科幻电影最不缺的是钱

  辽沈晚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科幻电影缺少什么东西?

  刘慈欣:有人可能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缺少钱、技术、经验等。首先说钱,中国科幻电影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技术的话,其实和我们想象的不同,我们不缺技术,做3D的技术。现在国内的3D技术无论是设备的先进程度还是做3D人员的技术水平都不比好莱坞的差。

  我们的科幻电影到底缺什么呢?我觉得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科幻的情怀。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对科幻的认识。

  我们想做好一样东西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现在从我这四、五年来参与这些电影的策划和制作,我感觉到我们现在正在拍中国电影界可能对科幻是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缺少这种情怀。

  比如说这本书所说的电影,主要是美国的科幻电影,那为什么中国的科幻电影比美国的科幻电影落后这么多?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不准确,现在科幻电影的状况,落后不只是中国,像一些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欧洲和日本,他们的科幻电影也不是那么发达。

  为什么全球只有美国科幻电影发达呢?这样问起来更准确一些。有些人想当然的说就是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哪里,因为我们有可回顾的历史,而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他只有向前看,只能幻想。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准确,太想当然了。不能拿一个国家的年龄来对比他的文化。美国的文化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之上的,欧洲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短。

  同时,美国作为一个文化大熔炉,有很多的民族融入进去了。但是他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这就是科幻的情怀。

  说到期待,我希望电影能够保持一定的科幻内核,电影和小说不一样,观众应以平常心来看待,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和期望。

  辽沈晚报:请您推荐几部中外的科幻作品。除了科幻小说,您平时还看其他类型的书吗?

  刘慈欣:科幻属于类型文学的一种,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想象力。国外的有很多,《2001太空漫游》,以开阔的视野描写人与宇宙的关系;还有《1984》,以科幻的角度来看待现实;再就是《与拉玛相会》和《末日之书》,还有《基地》系列也很不错。国内的可以看看《时间之墟》。除了科幻,我也会读一些文学小说,王蒙的《青春万岁》对我影响很大,还有《百年孤独》,读的古典文学相对多一些,当代作品看的较少。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李爽电自上海本报记者(左)与刘慈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