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进那段迁徙岁月

01.07.2015  10:54

授旗后,冯守权(右四)与采访团合影

6月5日,高考前。

在东北中山中学高三教室,即将高考的学生们正临阵“磨刀”。

而在学校礼堂里,约500名高一、高二的学生们却端坐里面,等待另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奏响“校史新篇”的时刻。沈阳日报、沈阳网和东北中山中学组成联合采访团,重走当年中山人“流亡抗战”之路,从全媒体角度梳理他们“流亡抗战”校史。采访团队也在等待这个时刻:它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将正式“走进”东北中山中学那个既颠沛流离、血泪交融却又自强自尊、精英辈出的“迁徙岁月”。

原本想在学校操场举行一个简单而不失庄重的启动仪式,可在一场突然而至的雷雨“逼迫”下,礼堂成了无奈的选择。在短时间会场“迁徙”中,沈阳日报社社长姜军成了总指挥,紧急调度,将会场有序“迁徙”至礼堂。

雨还在下。

沈阳市和平区对本次大型联合采访活动给予足够重视,副市级干部、和平区区委书记冯守权和相关领导冒雨提前来了。在启动仪式上,他为采访团授了旗。东北中山中学原校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安建晔主持了仪式。

全体师生同唱《东北中山中学校歌》。

“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信美,仇痛兮难忘……我自来北兮回北方”,高亢而悲壮。学生和老师在用心、用情地唱,极力地想将当年东北中山中学学生“流亡抗战”的画卷延展在大家面前。不少人头一次听到这首歌的人被感动了。“听这首歌,我的脑子便闪出一个镜头:一群面孔稚嫩的十几岁孩子,唱着歌,跋山涉水,还要躲避日机的轰炸……想着,想着,我心里突然酸酸的。有关孩子的画面,永远是最打动人的。希望你们把这个报道做好吧。”这是现场一位沈阳日报编辑的感觉。

我们将从沈阳出发,第一站是创校之地——北京。

我们采访团有七人,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的特征:两名文字记者(均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一名新媒体中心编辑(兼摄影记者)、一名视频记者。还有三位特殊的记者,东北中山中学校长高玉梅、德育主任赵季龙和高三应届学生赵普思。

我们将多维度地立体解读东北中山中学这个“流亡抗战”的中学样本。

6月14日,我们回到沈阳,完成了在北京的采访。

作为采访团成员,赵普思同学是在刚参加完高考便跟着我们出发了。近一周的采访让他受益匪浅。“这些老学长都这么厉害,既是我们这些小学弟小学妹的榜样,又是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他们在那么艰辛的条件下学习,还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学生很惭愧,很有压力。”他走出中山校友、中科院院士赵鹏大办公室后对大家说。

6月23日,赵普思的高考分数出来了:537分,超出一本线。祝贺他!在以后采访路上他可以向老学长们汇报成绩了。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