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无形之墙”

11.01.2016  07:28

  上周六,在省政府举行的创新创业专题报告会上,中关村科技园区硅谷问题研究专家谈锋介绍,硅谷作为全球“产学研”结合鼻祖,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高度结合,让年轻人头脑中的创意成长为商业奇迹。他鼓励辽宁,应该发挥好“产学研”优势,做好“小政府大服务”文章,走上科技创新的康庄大道。

  诚哉斯言。辽宁“产学研”资源得天独厚,每万人中就有各类人才1065名,名列全国第六位。基础设施方面,我省拥有的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数量也都排在全国前列,同时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一批国家级的实验室。无论是专家人数,还是科研成果、专利申请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而另一方面,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许多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如,中科院沈阳分院的5个研究机构于2011年至2013年间,在辽宁省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51项,在外地转化902项。省内省外转化率之比为1∶6。此外,我省众多大学、院所的大量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同样只有少部分省内转化,大部分交易额流向外省,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

  为何辽宁众多的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了大量供给,而辽宁本土企业的“需求”却迟迟跟不上来?来自院所的反馈是,资金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及信息不畅通,一些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差,一些激励机制还是比较少、或者迟迟不能到位;来自企业界的反馈则是,企业本身缺少创新意识,我省的国企有创新能力,而经常无创新意愿;我省的众多民企有创新需求,而普遍无创新能力。归根结底,从体制上说,还是辽宁科技创新资源相互融合、协同的通道没有完全打通;从机制上说,还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推动“产学研”融合,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政府自身的文章,要“维护秩序”而不是“下场比赛”,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创业环境不完善的时候要做好服务,而环境完善后就应该果断放手,让市场去抉择。无论是想办法让缺少创新意愿的企业家活跃起来,还是把孱弱的中介机构拉起来送一程,抑或让职能部门推出一些振奋市场信心的利好政策,终极目标就是建立起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良好合作。

  一个多月前,东北大学拆掉一处围墙作为该校东大门,与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的创业园区相连,这一举动,是打通“产学研”体制机制梗塞的强烈象征。自然,现实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围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抓实干,逐一破解,搭建出一个平台,培育出一片土壤,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把“产学研”各方真正拧成一股绳。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