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扶贫示范村建设使贫困村大变样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青松岭乡迟杖子村,位于县域内大凌河流域上游。干旱少雨,年降雨320毫米。全村8个自然屯,17个村民组,743户,2714口人。总土地面积38486亩,其中耕地面积10846亩,人均4.1亩。长期以来,迟杖子村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多数村民靠外出打工,据统计,全村有100多户村民外出打工而留在城里居住。2012年底全村人均收入5800元。
2013年启动实施扶贫示范村建设,到2014年底,共投入资金540万元,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村路硬化、村屯绿化亮化、文化扶贫、畜牧小区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等项工程,全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万亩耕地实现节水滴灌全覆盖。 2013年打机电井2眼,完成膜下滴灌工程2000亩,2014年打抗旱井18眼,完成4000亩膜下滴灌工程。2014年在遭遇严重旱灾情况下,节水滴灌种植玉米亩产950公斤,比工程实施之前每亩增产250公斤。2015年已规划设计3500亩节水滴灌工程,目前已着手实施。全村1万亩耕地实现节水滴灌全覆盖,全村人均节水滴灌达到3.7亩。从根本上告别了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完成7个畜牧养殖小区建设。 2013年规划建设4个省级标准化养羊小区,2014年又规划建设3处。通过一户牵头、多户入股、按股分红、协商养殖的形式发展畜牧主导产业,由7户大户牵头,101户村民入股,到2014年底牵头户年收入6万元,入股户年收入6000元以上。由村民李良牵头发展养羊,16户村民入股,养羊600只,2014年出拦410只。李良本人收入8万元,其他16户村民,每户收入1万元以上。
——开展了村屯亮化和村路硬化。 2013年对村部门前公路绿化1.5公里,安装太阳板路灯34盏。2014年,修建11个垃圾池和6个移动垃圾箱。建立人工增雨和防雹点。协调修建了移动和联通2处信号塔。新修水泉组过水路面一处,改变了以往因没有信号,手机无法使用和一遇到雨雪天村民无法通行的困难。
——建设一处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硬化面积达到了4200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材6套,建立文化书屋,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配备高级音响1套,大锣鼓音乐器材2套,配备数码电影放映机1台。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农业生产期间,男人可以穿皮鞋,女人穿裙子下地干活,村民象城里人一样,有充足的时间休闲、娱乐、键身。每临夜晚,太阳能路灯定时开启,村民聚集广场,从刚刚学会走路的几岁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年人,在广场里开展扭秧歌、轮滑、玩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活动,呈现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喜人场景。
两年的发展,迟杖子村的生产条件发生积极变化,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14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400元,比两年之前增长79.3%,迟杖子村发展变化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牵头,部门帮扶,合力投入。2013年5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首轮扶贫示范村建设进行安排部署。会后一个月时间内里,市人大副主任周玉华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三次深入迟杖子村,调研、走访、座谈,确定发展思路,谋划发展规划,召开办公会议,落实帮扶项目。迟杖子村扶贫示范村建设的两年时间内,周玉华副主任曾19次到村里进行现场工作与跟踪指导,平均一个多月到村一次。市气象局、市建设银行,市和县两级水务局、财政局、文广新局、体育局等市县各行业部门负责同志,按照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要求,及时跟进,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积极落实帮扶项目。
二、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外借助力,内生动力。为实施好示范村建设项目,青松岭乡党委政府将其纳入重点工作,积极推进。迟杖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心,合力而为。68岁的村总支书记牛春喜,60岁的村主任田作庭,不辞辛苦,敢于担当。在项目资金到位之前,不等不靠,先干项目后要钱,甚至自掏腰包垫付资金上项目。实施打井、滴灌、环境整治项目,村干部垫付资金达10多万元。两年的示范村建设,村书记、村主任几乎占用了全部个人时间,在打井期间,为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村书记、村主任日夜坚守在现场,一身泥水,一身汗水,每天晚上11点后才能回家,最晚的时候坚持到凌晨1点。
三、创新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近两年来,迟杖子村充分发挥大户的牵动作用,积极建立合作组织,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到目前,全村建立起农产品收购销售合作社、农副产品小杂粮种植收购加工合作社、玉米种植合作社、养猪合作社、养鸡合作社,带起235户村民发展生产,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每户收入两万元以上。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5户村民将承包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李广才使用,规模种植近百亩,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服务能力。迟杖子村现有集中连片2000亩“文冠果”为60年代种植,在东北及内蒙地区属面积最大的一片种植基地。是我国北方的珍稀树种,具有非常高的食用、药用、观赏和生态价值,它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旅游观赏、优质木材、水土保持和常用中药材。村里已规划落实依托“文冠果”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到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规划在两年之内建起村养老院,让迟杖子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年轻人积极发展生产,在外安心打工,免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