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头饰叫步摇 鲜卑族口误成慕容

30.03.2017  07:31

  东晋时期的步摇。

  清朝时期女人的头饰。

  金步摇冠

  1965年北票市西官营子镇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由笼冠和花树顶两部分构成。通高26厘米,冠顶花树高约9厘米。这是迄今在三燕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唯一的一件金步摇冠饰。另发现有蝉纹金片额饰一件,近似长方形。此件应为钉缀在金步摇冠上的额饰,长7.1厘米、宽6.4至6.9厘米。

  在北票市博物馆,两件挂满金质摇叶的三燕时期头饰引人注目。据了解,这两件饰品一件叫做金步摇冠,多用做男子头冠,另一件叫做金步摇,多用做女性头饰。古代汉族妇女的头饰步摇,因鲜卑人喜爱佩戴金器,所以人们习惯叫它金步摇。值得一提的是,据史书记载,建立过前燕、后燕等政权的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慕容氏的得名就与步摇有关。

   三燕古墓屡现金步摇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在朝阳北票等地的采访中,金步摇这个有着异域色彩的词语常常在记者耳边响起。

  北票市博物馆馆长赵志伟告诉记者,在历年的考古发现中,北票地区曾发现了多座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其中就有金步摇的出土。现在在北票市博物馆看到的这两件金步摇饰品为1:1的复制品,其原件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那么,什么是金步摇呢?

  赵志伟说:“金步摇是南北朝时期慕容鲜卑人头上戴的一种饰品,不仅男子佩戴,女子也可佩戴,是鲜卑贵族阶层地位的象征。从1957年在北票市章吉营乡房身村出土的金步摇上可以看出,其制作十分精致。镂钉、铆钉、镶嵌、掐丝、金珠焊缀的技法都已十分成熟。

  既然金步摇在慕容鲜卑墓中多有发现,而且金步摇一词听起来还很有异域特色,那么它是否由外国流传过来的呢?

  北票市博物馆副馆长姜洪军表示,金步摇是纯正的汉语。

  原来,步摇是我国古代女子佩戴的一种首饰,使用时固定于发际,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饰件会不停地摇颤或撞击,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因而称其为步摇。把步摇缀在冠上,就称为步摇冠。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出自楚国宋玉的《讽赋》:“垂珠步摇,来排臣户。”大意是讲宋玉出行时,到一处人家投宿,这家主人的女儿走路时首饰摇动的样子。

  著名考古学家徐秉琨认为,在汉代,女性佩戴步摇与女性的地位有关。《续汉书·舆服志》叙述了当时贵族的服制,只有皇后和长公主有戴步摇的记述,其他人如皇太后、贵人、公主等都没有佩戴步摇的记述。可见步摇在当时是一种高级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汉代之后,三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步摇也逐渐演化,一类是皇室女性成员使用的,形制复杂,做工精良,是身份的象征;另一类是宫廷之外的贵族,乃至民间妇女使用的饰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在唐代的诗文中也有步摇一词的出现,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但是这种唐代的金步摇究竟是什么样子,却无人知晓。有人认为传世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一位妇女所戴的就是金步摇,仔细观看,这个金步摇更像是发钗。

  金步摇真正的实物出土于朝阳北票,由于三燕时期的考古发现众多,所以那时金步摇的具体样式早已为人所熟知。

  据姜洪军介绍,考古发现的步摇实物大部分都出土于慕容鲜卑的遗迹中。慕容鲜卑的步摇与汉族的不同,其构成步摇的基础饰件是步摇叶片,即摇叶。1957年章吉营乡房身村鲜卑墓出土的两件花树状金步摇,就是慕容鲜卑步摇叶的代表。

  姜洪军告诉记者:“慕容鲜卑酷爱佩戴金器。考古发现陪葬品中金器种类繁多,以首饰、服饰配件、马具为主,其中金步摇的影响最大。

  除了金步摇外,慕容鲜卑还有一些器物也以摇叶为饰。如属于马具的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形式各异,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但当卢的摇叶多用鎏金铜质。

  有文化学者研究认为,这种摇叶文化有着鲜明的慕容鲜卑特色,但并非其独有。摇叶装饰曾流行于中亚和我国西北的草原地带,是慕容鲜卑吸收了这种文化元素并与当地辽西地区的汉族步摇结合,融合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金步摇饰件。

  “从这种文化习俗上可以看出,慕容鲜卑对于头饰和马具十分重视,通过对它的精心设计,以表达对生活、对美的感受,也带有身份等级、财富等象征意义。”姜洪军说。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