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黑嘴鸥在红海滩有了觅食地

10.07.2015  13:03

                                                    中华环保基金会计划投入130万元修复生态

核心提示
  全球80%以上的黑嘴鸥在辽宁,这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财富。然而,无度的滥采乱挖和近海污染,导致黑嘴鸥生存环境险恶。沙蚕基本绝迹,成群的黑嘴鸥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三年湿地生态修复,投入130万元,拯救黑嘴鸥,为“生灵”创造舒适幸福家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如何保护黑嘴鸥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如何让它们的家园远离污染,远离人为干扰和破坏?我们眼下又能做些什么?
  志愿者为红海滩“洗澡
  7月5日上午,80余名环保志愿者出现在盘锦红海滩自然保护区的海滩上。在这个队伍里,年纪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65岁。志愿者两三人一组,沿着绵绵几公里的海滩开始了垃圾清理。
  海风习习,海滩上随处都是被丢弃的白色塑料袋、旧鞋、渔网、空酒瓶……
  志愿者们头顶烈日,一手戴着手套、一手拖着垃圾袋,一丝不苟地捡拾。
  让人难堪的是,不少垃圾经海水反复冲刷后,被深深地掩埋在防波大堤的石头缝隙和芦苇丛里,志愿者只好蹲下低头仔细清理,不放过任何一个残留物……
  省环保厅工作人员肖震向记者介绍说,海岸线垃圾会对红海滩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一些鸟类会误将塑料当成食物吞入腹内,塑料制品在动物体内无法消化和分解,误食后会引起胃部不适,甚至死亡。
  耗时三年生态修复
  黑嘴鸥属中型水鸟,体长31厘米至39厘米。嘴黑色,脚红色。头黑色,眼上具白色星月形斑,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
  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在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国际湿地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居重要位置,是不可多得的野生生物物种“基因库”。
  沙蚕,俗称海虫、海蛆,是黑嘴鸥等海鸟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海水养殖鱼、虾、蟹的优良饵料,日本等国每年都从我国进口大量的活沙蚕用于满足本国的游钓渔业。
  近年来,由于沙蚕的出口量增加,滥采乱挖现象愈发严重,致使盘锦双台河口地区的沙蚕基本绝迹,成群的黑嘴鸥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记者了解到,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拟出资130万元和环保部门合作,联袂实施“黑嘴鸥觅食地生态恢复项目及清洁海岸宣传教育”项目。
  “项目从今年6月起至2017年12月,全程近三年。 ”肖震说。
  黑嘴鸥觅食地生态恢复,采取人工繁育沙蚕苗、播撒到黑嘴鸥觅食地的方式进行,先从山东荣成、河北乐亭、辽宁丹东采集沙蚕亲本,运回盘锦,在当地孵化厂进行人工孵化。沙蚕苗成批次地运往觅食地,进行人工播撒。
  项目连续实施三年,“只供鸟食,不准人采”,沙蚕资源将会出现由枯竭到重生,由少到多的恢复效果,可使黑嘴鸥觅食地沙蚕资源及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盘锦黑嘴鸥占全球80%
  黑嘴鸥是世界易危物种,全球不超过1.3万只,对繁殖地选择极为苛刻,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
  据国际鸟盟报告,黑嘴鸥繁殖主要在辽宁盘锦双台河口。 1990年5月,中外专家宣布,黑嘴鸥繁殖地在中国盘锦,盘锦黑嘴鸥总量占全球80%以上,这里是“中国黑嘴鸥之乡”。
  双台河口具有适合黑嘴鸥做巢、育雏和满足取食补养功能,大量的黑嘴鸥分布在这里,其觅食地为繁殖地周边的潮间带,小鱼、小虾成为黑嘴鸥及其他鸟类的粗食,而泥滩里的沙蚕,营养丰富,是黑嘴鸥等鸟类的精品食物。项目实施后,这里的环境将更加适合黑嘴鸥的繁衍和栖息。
  “历时三年,全程记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保护黑嘴鸥的家园,这个意义非比寻常。 ”肖震说。□本报记者/朱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