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晋平做客第15期东北振兴大讲堂主讲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国际化与东北开放之路

29.07.2020  17:35

7月25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五期东北振兴大讲堂”使用腾讯会议APP举行。本次大讲堂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主持,辽沈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及学校部分师生共200余人参加。

李凯指出,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即使在疫情的不利影响下,在中美关系处于低潮期,中国仍然坚持将对外开放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期东北振兴大讲堂的意图就是邀请专家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势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思路。

本次大讲堂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赵晋平担任主讲嘉宾,赵晋平以“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国际化与东北开放之路”为主题,从国际经济形势的大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方向,并深入阐释了东北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这一历史任务的具体途径。根据现场速记整理观点如下:

一、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1)美国经济正遭受政策失误的严重后果

赵晋平认为,从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出,今年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在疫情背景下美国经济的严重下降,是新旧因素叠加的结果,也是贸易政策和疫情应对政策多重失误所带来的恶果。

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重创与美国的政策失误严重相关。例如,美国在应对疫情过程中,没有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在关于“抗疫”的国际合作方面非常不配合,在一定意义上把防控疫情的问题政治化,并且公然选择退出世界卫生组织,这与全球广大人民群众的抗疫意愿背道而驰。

此外,当前美国经济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跟美国政府坚持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关。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美国工业指数出现大幅度下跌,这种错误的贸易政策不但没有为美国的国内工业生产带来更多的机会,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贸易和经济的下行压力。

(2)中美战略博弈将更趋激烈、全面和长期化

赵晋平指出,美国之所以采取针对中国的全面打压和遏制战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加速崛起所带来的战略焦虑和战略恐慌。因为美国不允许别的国家综合实力超过美国,认为中国加速崛起会挑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导地位,这是美国针对中国各种限制措施的最根本原因。

赵晋平认为,尽管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在经济增长方面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各国受到疫情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次疫情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进程。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焦虑和恐慌会进一步加剧,针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会更趋激烈、全面和复杂化。

(3)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经贸规则重构的挑战

赵晋平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有关全球经贸规则的重构正在加快进行,这种重构在后疫情时代可能会进一步加速,这将是中国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美国试图按自身标准重构多边规则。美国坚持“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行为,不断采取单方面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严重损害了世贸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美国和欧盟、日本联合,不断推出针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WTO改革方案。

其次,美国主导排斥中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美国、欧盟、日本、英国四大经济体通过双边自贸协定形成利益集团,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面临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美国在其他经济体参与和中国有关的自贸协定谈判过程中,试图阻止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制度性合作。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赵晋平指出,虽然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全球经济所占份额明显提升,但高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缺乏国际竞争力。如何提升国内在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能力,实现国内和国际大循环的“双循环”经济格局,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促进高端产业国内和国际布局

赵晋平认为,目前中国在高端产业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延长高端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高端产业的布局,破解核心零部件、核心环节等领域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是未来实现双循环格局的重要举措。

中国形成稳定的高端产业链和供应链,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要加大创新力度,在核心零部件研发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二是吸引高端产业领域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形成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和技术溢出效应;三是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通过绿地投资和并购投资的方式,与跨国公司合作生产和研发,获得技术和战略性资源。

赵晋平认为,坚持通过走国际化的路线,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合作来分享高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资源和条件,是中国高端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链布局应该坚持的方向。

(2)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向周边区域延伸调整

赵晋平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今年上半年,中国面向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比重下降,而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比迅速上升,尤其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美出口将逐步实现由直接贸易方式向间接模式的部分转换,供应链布局的区域化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赵晋平认为,从“双循环”格局的角度来看,中国要尽量实现重要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样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既能够满足国内就业和国内市场需要,同时也相对安全;巨大的产能国内市场无法完全吸收,要将中下游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步向东南亚、“一带一路”地区逐步转移,这种布局有助于降低供应链风险,也符合双循环格局的建设需要。

(3)推进企业跨境投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赵晋平认为,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的背后推手是企业,中资企业通过投资的跨境延伸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疫情影响下,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相对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形成的公司内贸易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今后中国企业要避免投资过度集中和爆发式增长,坚持绿色、集约和可持续投资模式,实现和当地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产业园区,降低产业配套和物流成本。构建产业分工体系,将适合当地生产的生产环节在海外布局,为确保供应链安全和技术主导权,关键零部件、设备和研发设计等核心环节仍需放在国内,构成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区域性生产网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两个大循环的有机连接。

(4)加快推进RCEP和CJKFTA协定进展

赵晋平认为,构筑区域性的生产网络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而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能够为区域生产网络的升级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性条件。

赵晋平指出,RCEP协定于2019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谈判的16方已有15方就其中涉及到的绝大多数文本达成一致;中日韩自贸协定(FTA)的谈判也在2019年进入关键时期。这两个贸易协定如果正式生效,将产生巨大的贸易和投资促进效应,促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注入持久和强劲动力。

赵晋平认为,中日韩自贸协定对东北亚经济合作会产生以下效应:一是产生贸易创造性,二是贸易转移效应,三是投资促进效应,四是竞争促进效应,五是规模效应。

三、扩大开放是东北融入“双循环”格局的必由之路

赵晋平认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东北融入双循环格局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东北地区需要逐步清除市场之间的障碍,对民营经济开放特别是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和人才开放,实现区域内市场和全国大市场的无缝对接,这是实现融入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东北地区要加强与东北亚等周边地区政府合作机制的建设,鼓励本地企业加强在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这是东北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东北地区未来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方向和路径。

赵晋平认为,东北地区要融入双循环经济格局实现全面振兴,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发力。一是要深化市场化改革,破除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周期性和制度性问题;二是扩大双向开放,促进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三是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要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高端产业在东北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五是要改善民生,因为民生工作是激发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前提和基础。

据介绍,东北振兴大讲堂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通过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做专题报告,为东北地区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改革思想、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案例。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