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不为人知的“驼峰空运”秘密

12.06.2015  12:54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6月10日,张氏帅府博物馆从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引进临时展览“驼峰空运专题展览”与观众见面。展出历史照片80余张,30多块展板,其中30余张照片国内首次公开展出,从不同角度为您揭开不为人知的抗战中的“驼峰空运”。

  “驼峰空运”与抗战

  专家介绍,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中日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但日军切断了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所有海陆通道。为粉碎日本的图谋,1941年11月,中国航空公司美方副董事长邦德随机自印度汀江飞往中国昆明,首飞“驼峰”。

  这是连接昆明与印度阿萨姆邦的航线,也是中国获取盟国援助的唯一通道。因此处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一位驼峰老飞行员说,“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

  驼峰空运期间,中美双方先后投入飞机2200余架,运送了74万多吨的战略物资。“驼峰航线”又称为“死亡航线”。由于驼峰航线非常险恶,牺牲也非常之大,共坠毁600多架飞机,牺牲和失踪飞行员数千名。

  34张抗战史照片首次展出

  此次展览中有34张抗战史照片在沈阳首次公开展出,这些照片绝大多数是由经历中国抗战的飞行员后裔捐赠。

  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比利·麦克唐纳,他1936年来华,经历了中国八年抗战,参与过南京空中保卫战、香港撤退、驼峰空运,因功绩卓著而多次获奖。

  对于首度探索驼峰航线的飞行员,此前宣传很少。有一张照片上是中航机组主任吴士。1940年底,他执行了首度探索“驼峰航线”的飞行。

  除了飞行员外,此次还展出了一批抗战时期尤其是驼峰空运的地勤人员。其中有一对兄弟参加驼峰空运,哥哥是中航航材员沈伟仁,弟弟沈志仁也是中航机械员。

  “驼峰空运”是世界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