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东北经济的衰落之谜

05.10.2015  10:47

  在经历了规模庞大的经济振兴计划后,东北经济再次出现严重的衰退。面对东北三省普遍不佳的经济表现,外界关注,其中原因究竟何在?最近,界面新闻记者深入沈阳市调查采访,希望通过这个东北最大的城市,解开其中的一些谜团。

   艳粉街

  9月下旬的一个午后,东北最大城市沈阳市铁西区艳粉街头,气温依然有些热。39岁的刘厚生(化名)坐在自己的汽车维修点中,百无聊赖。整个下午,来修车的顾客不多,他的生意显得冷冷清清。

  “现在啥也卖不动,车该修了也不修,舍不得花钱。”他无奈地说。他是这个维修点的老板,此时,他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黑色T恤,背部磨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洞。

  这种惨淡的行情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了。与前两年相比,他现在的生意几乎减少了一半。

  与刘厚生一样,艳粉街两边的五金店、建材店里的小店主们,由于生意冷清,在这个下午,也都显得百无聊赖。有的在店内闲坐着,有的在门外一边吸着烟,一边摆弄着手机。

  有些人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在刘厚生的维修点对面,是一家卖建筑管道的门店,不知什么时候已大门紧锁,玻璃门上贴出了“转租”的大字。

  这种百无聊赖和对现实的无奈似乎与独立纪录片导演王兵在10多年前拍摄的纪录片《铁西区》第二部《艳粉街》中所展现的1990年代末的场景惊人的相似。

  《艳粉街》所展示的是1990年代国企改革对东北老国有企业以及下岗工人造成的痛苦冲击。《艳粉街》的开头,是街头大雪中的彩票销售场景。临时搭起的销售台吸引着无数幻想一夜暴富的人,现场混乱不堪,刮开的彩票丢满一地。那时,艳粉街两旁还是一片破败不堪的平房。

  在一个街头小卖部中,一群下岗工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叙述着别人如何发财的故事,有人琢磨着捣鼓一辆报废车辆跑运输,有人对现实充满无奈,对未来一片迷茫。

  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国企改革,这场改革对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三省影响更为深刻。当时,大量老国有企业倒闭,几百万工人下岗失业,东北经济陷入一片萧条之中,社会动荡不安。

  艳粉街所在的铁西区,曾是典型的工业聚集区。“一五”期间,沈阳市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而铁西区又称为沈阳市工业布局的重点,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集中在了这里。其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有3项在铁西,投资超过百万进行企业改造的40多个,新建大中型企业12个。

  但在经历了多年计划经济时代的荣耀和风光后,东北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中,开始跟不上节奏了。《艳粉街》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在改革大潮中被甩到社会边缘的人们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

  十多年后的今天,艳粉街早已改去往日的破落景象,泥土路被修整一新,低矮的房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整齐的楼房。这是本世纪初中央出台振兴东北经济计划后的显著变化之一。

  但现在看来,这些2000年前后建造的七八层高的回迁房楼体造型结构单一,外表多为水泥灰色或土黄色,和周围近两年新建的商品房相比,不免显露出破旧和衰败感。

  艳粉街的现状可以说是最近两年来整个东北经济萎缩、GDP增速出现严重下滑后的典型缩影。

  2015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经济表现都不令人满意。统计数据显示,辽宁GDP增速为2.6%,排名垫底;黑龙江GDP增速为5.1%,排名倒数第三;吉林GDP增速为6.1%,排名倒数第四。

  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经济不景气使得下游行业从业者的感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