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搭建人才成长通道 质量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21.12.2015  12:34

“十二五”期间,地勘院累计完成国家、省区域地质调查图幅62个,其中优秀图幅占70%;完成省内外地质勘查项目28个,发现多处矿产地,均取得良好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地勘院领导班子大胆启用年轻技术人员,为技术人才搭建成才通道,并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坚持不懈地用重视质量来提升技术人员水平,走出一条用制度保障、以技术支撑的发展之路,使服务领域拓展到矿产勘查、化石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以制度明确责任,以制度强化责任。 从2011年的制度建设年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四个春秋,特别是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以制度明确了二级单位的工作职责。院设立质量管理一级领导机构,领导全院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各二级单位负责本项目部的质量管理工作,并根据项目特点,设立项目部三级质量管理小组,对实施的地勘项目及时进行质量管理,使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所有地质工作设计、阶段性工作总结、成果报告均须经总工办组织专家组初审合格后方可提交,加大外送成果地质资料审查工作力度。各二级单位年初的年度设计,均由总工办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百分之百的复检,复检中对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经总工确认后,返回修改。这一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提交地质成果的质量,年度设计的良好率达百分之百。

院领导特别注重中期野外质量检查,在每一年的8、9月份,主管院长带领专家组,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听取工作汇报、检查原始资料及图件,并进行剖面及地质路线的实地质量检查。重点解决部分技术人员地质基础不扎实、对规范认识模糊等问题,对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培训,对存在个性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2015年,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内蒙阿尔山、霍林河、牙克石、呼伦贝尔、赤峰等地的20多个项目进行野外实地检查。在内蒙图里河,检查组对牙克石市哈达林场等三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野外质量、安全、保密工作检查。经过近3000公里的长途跋涉,专家组到达项目驻地就检查了1:2.5万实际材料图及填图记录、物化探综合剖面,现场指导数据分析。第二天5点多钟,专家组会同项目组人员一起穿过茂密丛林,带着露水与汗水实地检查槽探、钻探施工质量,在争执与沟通中共同研究分析成矿条件,并提出进一步工作方法和方向。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处罚。对国大调项目、内蒙与新疆地勘基金项目、省资补项目的设计、野外验收、成果验收获得优秀成绩、获得重大找矿突破均按制度给予一定比列的奖励,近4年来,累计兑现优质项目奖金100多万元。

对质量管理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收获了累累硕果。 2014年,在内蒙地质勘查基金中心投标中,4个项目部参加4个1:5万矿调项目的投标,获得三个总分第一的成绩。2015年,在沈阳所的项目投标中又取得了2个项目绝对优势的第一名。在天津所对内蒙宝格达林场分场等三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进行野外质量检查时,给出了98分好成绩,被专家赞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好单位,是天津所优先考虑合作的放心单位。5年来,累计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8项39幅,18幅获优秀成绩,发现多处矿产地。累计完成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2项,均获优秀成绩。内蒙古地质勘查基金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5项23幅、新疆地质勘查基金项目3项、辽宁省资补项目23项均以良好成绩完成。“精勘细研,质优品良”的质量方针让地勘院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开辟技术人才成长通道,搭建干事创新平台。 致力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院班子的共识,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注重长远发展,认真研究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要想拓宽服务领域就必须在做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增强实力,驾驭形势。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做到事业上支持,工作上关心。近几年,共招收地质类、油气类、物化探、计算机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10人,地质类本科42人。院班子深刻认识到地质找矿的重点已转向寻找隐伏矿、深部矿、难识别矿。而突破的关键在于成矿规律、成矿模式的新认识、新设想以及高精度物化探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掌握与应用。通过制定实施奖励优质项目制度、提高学历奖励制度、“导师带徒”制度,举办学术交流会、地质理论专题讲座等系列举措,为培养、选拔技术人员搭建平台,使青年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地质技能不断提高,特别是遥感技术应用、物化探数据处理与综合应用、数字地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在省、部大项目、科研项目的实践中,一批业务尖子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为单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马维,2008年毕业,已在内蒙工作了7个春秋,累计完成了3个5万矿调和5个矿产预查项目。独立编写了沙巴尔台高勒铅锌银多金属矿预查项目立项申请,且立项成功。该项目经济效益显著,累计投资总额1855万元。获得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工作中,他擅于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特别注重化探专业的学习,取得良好成绩,所著《地物化综合方法在内蒙草原覆盖区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以努如大坂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勘查为例》一文获辽宁省国土资源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2年,马维担任查干诺尔等四幅矿调项目技术负责,主持编写该项目总体设计并主持野外工作。项目进行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雨,耽误了1:5万土壤测量工作的最佳时间,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为了保证项目进度的顺利进行,他带领项目组成员每天5点起床,6点准时出发,晚上整理资料到9点多。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坚持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采集样品6700多个,顺利完成了1:5万土壤测量工作,为后续异常查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经历了内蒙野外工作的所有的苦,他没有一句怨言,只是平静地说“搞地质的都这样,习惯了”。可是对家庭他却充满了深深的愧疚,7年来没有在家过一个中秋节,没有陪已经四岁的儿子过一个生日,缺失对孩子成长的陪伴让他心疼。7年多的努力和磨练让马维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逐渐成长为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周多,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物探资料构造解译专业研究生毕业。来院后,随物探项目组参与了本溪市桥头等四幅区调项目物探电法工作、辽阳市1:1万普查项目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参加1:5万矿调高精度磁测工作、陈巴尔虎旗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等工作,他深入学习了不同比例尺各种物探方法的工作布置、野外施工、质量管理、数据记录检验工作,迅速掌握了物探野外施工的关键技术。2014年,独立完成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5万矿调项目中的1:1万激电中梯扫面、高精度磁测工作。相关成果在年底院内首次物探成果汇报会上,得到院内领导与专家的一致好评。2015年在内蒙根河市图里河,他们项目组面临更大的挑战,车能到的位置,距离工区还有5、6公里,所有的电法设备——发电机、整流电源、线架等只能人工抬上去才行。说干就干,他稚嫩的肩膀扛起几百公斤重的设备向山林中走去。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鼓足干劲,用一天的时间,把所有的物探仪器都运到了指定地方。肩膀是红肿的,衣服是汗渍的,但他的内心是快乐的。地质工作苦,物探工作更艰辛,但他们苦中有成功的欣慰、有成长的幸福。经过实践的磨练,周多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马文坡,2010年毕业参加工作,坚持在野外一线工作,一边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跋山涉水跑矿产地质调查,一边在艰苦繁忙的野外工作间隙,如饥似渴地埋头攻读专业理论书籍,不断学习地学的新知识、新理论。他常说光有热情,没有扎实的地学理论功底很难真正做好地质工作。在野外实践中,他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勘查工作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业务成长很快。2014年担任内蒙古1:5万宝格达山林场、南牧场、巴彦呼舒等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的技术负责,初到矿区,如何获得可靠的第一手野外资料,是马文坡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摸清地质情况,不遗漏地质现象,他耐心细致地寻找着每一处岩石露头。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岩层产状,弄清岩石的构造,他每看到岩石露头都如获至宝,仔细观察。不管是挥汗如雨的三伏天,还是浑身冷得打颤的寒冷深秋,他带领项目组人员认真按照项目设计要求,无怨无悔地努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华北项目办的肯定。到野外检查工作的局领导由衷赞叹这些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爱岗敬业、技能扎实。

李安楠,2010年参加工作,一直工作在内蒙项目。每一次出野外都是他最高兴的事,因为项目组的几位老师傅能教会他们很多东西,他们像一本教课书,又是一本字典,又是一位慈爱的家长,会耐心细致地讲解岩性、结构构造、蚀变矿化,会叮咛你野外工作该注意些什么。每一次专家来到项目组,他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讲,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词,几年的积累业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他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哈达林场等三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负责。地质填图和化探工作同时展开,由于工作区为林区,交通极不便利,每天早上需4点出发才能到工作区。回到驻地已经晚上八点半,吃饭后立即对当天的野外工作进行资料整理和对第二天工作进行设计和安排。物林区小气候天气频繁,阵雨和冰雹较为常见,尤其是林区蚊虫和蜱虫盛行,即使是酷暑难耐的夏季也必须穿厚厚的衣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水是常事。吃苦耐劳,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是项目领导对他的评价。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收获满满。在近3年的项目实践中,他通过地质填图,对基础地质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该项目通过化探扫面和物探扫面,确定了找矿靶区五处。通过地、物、化、遥综合方法,新发现铅锌钼矿化点三处。

钟米山,2012年研究生毕业,野外工作三年来,踏踏实实学习,勤勤恳恳工作,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吃苦、带头奉献,得到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他不断学习当前热门的勘查方法原理,业务技能和科研水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积极和同事共同探讨Mapgis、Section、DGSInfo等行业软件的应用技巧,为顺利开展地质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并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悉心指导,共同提高,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地勘项目中迅速成长、成才。先后参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矿地质背景研究专题》的室内图件编制及数据库建设工作;《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黑龙江1∶5万大贯屯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1:5万明水河林场等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黑龙江1∶5万八公里等三幅区域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的立项报告、年度工作方案、总体设计、年度项目预算评估、工作进展及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及野外填图、剖面测制、化探取样等工作;其中《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黑龙江1∶5万大贯屯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均获得两幅优秀、两幅良好的成绩。同时学术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发表论文多篇。获辽宁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一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一项。

王烜,2013年参加工作。一个偶然,让他在大学期间就迷上了《遥感地质学》,并潜心研究,从大气校正、图像镶嵌、坐标转换、几何校正到主成分分析、缨帽变换、HSV变换、监督和非监督分类等等,都可以熟练的做下来。2014年在院里举办的科技讲座讲台上,他围绕遥感技术基础知识、遥感图像处理常用软件ENVI的操作、如何利用ENVI对图像进行增强扩大信息的差异性处理从等方面,给全院职工进行一次专题讲座。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吸引许多技术人员学习,具有遥感专长的王烜在院里已小有名气,咨询电话不断。在建昌化石项目,他通过遥感影像发现许多化石点,怎样将影像下载下来做成图件,他费心琢磨了很久,经过查资料、研究谷歌软件系统,利用地形图进行几何校正,做到坐标系转换的效果,最终制成了大三家子、玲珑塔、要路沟等地区的1:1万遥感影像图,这些图件为后期的地质填图、寻找化石层和化石点提供了有力条件。在《西岭口等三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中,他首次将Landsat8数据用于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与地质解译方面,运用3D可视化技术,对整个工作区的大地构造进行解译,项目设计得到专家们的重点表扬。技术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化石勘查项目,专家们一致认为对我国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地质遗迹调查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对提高辽宁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及化石资源保护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通过老中青三代地质人不懈的努力,地勘院已逐渐形成了队伍精、技术硬、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团队。“十二五”期间,地勘院积极响应省局大力拓展域外市场,大力拓展服务领域的号召,在稳定省内、内蒙、新疆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地调局、天津所、西安所、沈阳所、内蒙古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青海国土厅的项目招标。从传统的区调出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招投标,积极向新领域大胆探索,努力开拓。先后承担了1:5万矿调、综合方法找矿、矿产勘查规划、化石资源调查、旅游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地热勘查等项目,域外市场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赢得了发展和竞争的主动,实现了地勘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