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苦收入低 辽宁好多“老手艺”后继乏人

09.10.2015  10:56

  锦州风筝、沈阳刻瓷、岫岩剪纸、黑山泥塑、凌源皮影、沈阳堆绫技艺……在刚刚告别的“十一”黄金周,作为辽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2015中国(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暨金秋皇寺庙会为沈城百姓打造了一个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感受民俗的文化之旅。而在130项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组团儿亮相的背后,却面临着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局。

  窘境:

  后继乏人是“老手艺”的痛点

  在摆满了缝制着牡丹、宝瓶、百合花、莲花等吉祥图案的满族堆绫展位前,曾受邀参与上海世博会的传承人金映雪用娴熟的技艺向人们展示着这项起源于唐朝的古老技艺。

  61岁的金映雪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她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姥姥学习堆绫技艺,因为姥姥觉得,作为女孩子,必须得学会堆绫。刚开始,她从缝枕顶学起,后来慢慢由浅入深。谈到传承,金映雪已经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危机感。“我现在只有3个徒弟,年纪最小的也有45岁了。”金映雪告诉记者,她特别希望能招揽一些年轻人作为徒弟,并且也努力尝试过,但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很喜欢,时间久了就觉得闹心了,没有长性。

  刻瓷传承人钟立维也深感“后继乏人”,这些年他收徒不下40人,都是免费传授,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三四个人,90%的人选择了半途而废。在他看来,周期长、来钱慢是导致刻瓷面临“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很多人抱着赚钱的目的来学刻瓷,最后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为了不让父亲的皮影手艺失传,凌源皮影传承人于化臣选择停薪留职学皮影。于化臣认为,收入低是造成大多数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人”困境的主要原因。以皮影为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皮影演员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而一名成熟的皮影演员每天的收入也就100多元,月收入还不如一名力工,何况并不是天天都有表演的机会。目前他只有两个徒弟,最年轻的也快50岁了。

  破局:

  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是社会传承

  前不久,在文化部举行的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上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到今年8月为止,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和全国一样,当前,辽宁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后继乏人,形势严峻。为此,省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列入2015年10项重点民生工程,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社区、乡村、企业等社会各个层面,预计全年将在省内统一组织开展活动300场。

  此外,为应对后继乏人危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今年,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等19个单位和场所为“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邀请下,如今,刻瓷传承人钟立维在该校做讲座,并计入学分。

  钟立维认为,一脉相承难有突破,民间技艺的传承绝不能走“传内不传外”的老路,一定要开门授艺。在他看来,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是社会传承。不过,想要成为传承人,一定要刻苦耐劳、耐得住寂寞,毕竟技艺的掌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练。更重要的是,传承人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