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皆思政处处是课堂——沈阳城市学院思政课实践探索

13.04.2019  07:54

  这是一所独特的大学:从校长到老师,人人“带学生”;老师办公桌设在学生练习的球场边、模拟操作台旁,丰富多彩的沙龙、社区、俱乐部活动填满校园生活。

  独特之处还在于:从开始独立办学时的名不见经传,到位列艾瑞琛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9民办高校排行榜中全国民办高校第18位、辽宁第一名,只用了十年。

  沈阳城市学院——一所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

  明方向

  回答“培养什么人”的疑问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这不仅是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更为中国高校建设、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事实上,办学至今,沈阳城市学院就是围绕着“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这一发展课题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顶层设计,用不懈的探索实践解答“培养什么人”的疑问。

  作为一所新建民办大学,办学基础薄弱是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激励和引领全校师生奋发有为、迎头赶上?如何不负使命,践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神圣职责?

  沈阳城市学院确立“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自主学、动手学”实践化教学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三紧密

  破解“怎样培养人”的难题

  方向确定,沈阳城市学院以“三紧密”的创新探索为“怎样培养人”明晰实践路径,即“加强老师与学生的紧密接触、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加强创新与传承的紧密结合”,推动实现时时皆思政、处处是课堂。

  打破既有大学校园习惯性的“小圈子”,沈阳城市学院混专业、混年级、混班级安排寝室,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互补、沟通渠道更加多元;建立“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全校500余名教职员工全员“坐班”、全员参与育人工作;借助导师课、班会、师生聚会、学业指导、谈心“沙龙”等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紧密接触。

  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创立“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投入2亿多元,建设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14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4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创新与传承的紧密结合,在传统试卷考试基础上,引入项目制作、实践操作、小组报告等鼓励创新、注重能力的考核方式,并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学校还建设了“大创工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基金。

  “三紧密”的创新做法,让老师和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意愿交流,从体制上解决了思政课“落地”的问题,让以前偏于严肃、概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惯常。

  履职责

  直抵“为谁培养人”的根本

  “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题。

  小而言之,为个人为家庭;大而言之,为社会为国家。上好思政课,则堪称履行高等教育职责、回答国家发展时代命题的重要根基。

  基于这样的思考,沈阳城市学院创建了极具特色的学生社区管理体制,根据学生宿舍布局6个学生社区,为每个社区配置一处24小时服务中心,社区厨房免费使用,只需做好记录和卫生管理。这样的服务中心由学生自行管理,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行为习惯、团队精神,实现“自我教育”。

  与此同时,更多学生迈开脚步,把温暖传递给有需要的人。2016级土地工程专业学生田泽宇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千余小时、服务7000余人次。如今,他牵头组建的沈阳城市学院红十字服务队已吸纳学生志愿者100余人,开展共享单车回收、保护母亲河等志愿活动已成常态。

  寒冬,酷暑,在沈阳市苏家屯区佟沟乡,在铁岭市铁岭县,都闪现着沈阳城市学院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昨天,今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里,在刚刚起步的创业团队中,一届又一届沈阳城市学院毕业生正努力拼搏,书写精彩人生。

  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传承自信、奋斗、担当精神,以更高标准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沈阳城市学院正在不懈探索、扎实前行。


(责任编辑:贺晓雁) 作者:张艾阳 金晓玲

辽宁日报: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 带头开讲思政课
  本报讯 记者张健报道 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