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圆满落幕

14.06.2018  23:32

  6月10日,由辽宁省文化厅主办,中共沈阳市沈河区委、沈河区政府,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主会场活动在沈阳圆满落幕。这是自2009年以来,辽宁组织开展的第十届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逾百个非遗项目,600多人参与其中。在2天的时间里,五大主题活动同步开展,室内室外共开展系列展演、巡游活动21场,吸引了10余万人次参观体验,展示区累计销售非遗衍生品、辽宁文创产品、传统风味食品达15万元。

  此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新华社、中新社、光明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刊发了大量报道。

   有人气,接地气:传统文化赚足眼球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今年,辽宁活动的主场地设在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周边,其用意也是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辽宁地域特色民俗民间文化。

  在故宫门前广场的传统技艺展示区整日人潮如织,雕刻、剪纸、编绣、篆绘、传统民俗小吃等非遗项目的展位前,更是挤满了参观的群众。市民杨女士是非遗的忠实粉丝,每有展示活动一定到场参观学习。她说:“非遗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化,这种现场的展示又是最亲民的方式,是真正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里。

  首次亮相的皇城大巡游也是赚足了人气。尤其是辽宁特色的高跷秧歌,更是吸引了有大批观众和游客围观。很多观众都是沿着巡游路线一路跟拍,还有的干脆混到队伍里一起扭起来。来自上海的游客胡女士扭着秧歌,开心地说:“这次的辽宁游不虚此行,不仅游览了著名的文化景点,还感受了浓浓的民俗文化,真是意外之喜。

   有新意,有创意:传承惠民交相呼应

  “文馨苑”是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精心打造的文化惠民服务全新平台,在此次遗产日活动中正式对外开放。活动期间,京评剧、辽宁地方戏、曲艺等5场专场展演陆续上演。京剧《扈家庄》《四郎探母》、评剧《人面桃花》《小河流水》《戏剧春秋》、辽剧《龙凤镜》、海城喇叭戏《王婆骂鸡》等经典选段,以及评书、相声、快板、二人转等引人入胜的曲艺节目,不无让观众拍手称快。

  观众朱阿姨是老票友,尤其喜欢花派评剧。此次也是专程为了听花派评剧传承人冯玉萍的戏而来。“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听花淑兰的戏,现在喜欢听冯玉萍唱,但就是机会太少了,没有地方可去。这回好了,有了这个“文馨苑”,以后再想听戏可就不用愁了。”

  冯玉萍在演出结束后的采访中也表示,评剧在辽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剧演出的舞台却越来越少,这次文馨苑的建成使用,不仅让传承人有了一个保护传承评剧艺术、传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平台和阵地,也让观众重温了“茶园观百戏”的美好记忆。

  文馨苑占地1000多平米,仿照传统茶楼戏院造型,可同时容纳百余名观众。按照初步的规划设想,文馨苑将在节假日及晚间时段,开展京剧、评剧、评书、相声、东北大鼓等传统艺术的常态演出活动,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

   有展示,有体验:人人乐享保护成果

  相较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活态性。今年的遗产日活动,仍旧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百余名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传承人集中亮相,现场展示精湛精彩的民间绝活儿。阜新玛瑙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洪斌,是此次活动中年龄最大的传承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每有观众在阜新玛瑙雕展位前参观,李洪斌都会热情的给予讲解,还时不时拿出原石和工具,展示雕刻技艺。他说:“传承人参加展示活动就是要动起来,让观众可以看,可以学,可以玩,知道传统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人们才会慢慢的喜欢和接受,甚至是拜师学艺。

  像李洪斌这样的大师级传承人并不在少数。10位荣获首批“辽宁工匠”荣誉称号的传承人也悉数亮相,在活动现场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手上绝活和精湛技艺,还担当起临时“辅导员”,现场教观众绣荷包、捏面人。观众徐先生是高校教师,此次专程带着四岁的儿子来体验传统文化。他说,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尤其还有传承人在一旁手把手指导,更能加深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有高度,有深度:名师名家答疑解惑

  此次活动期间,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特别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作为“名家大讲堂”主讲嘉宾,围绕《挑战与机遇——手工艺的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传统技艺类项目的保护,进行答疑解惑。广大非遗传承人、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百余人到场听讲。

  邱春林认为,中国当前的传统手工艺生产还处于由轻工业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社会属性转变,这是手工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大转型。未来,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组织形态是以生产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小微企业为主,并突出小而全、小而美、小而强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手工艺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重的社会需求转型。所以,手工技艺传承人应该着力从传统中提取要素和符号,面向当代生活进行创意设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造血和再生。

  对于此次大讲堂活动,传承人们均表示受益匪浅。“邱老师的课非常生动,传递了很多前沿信息,有国家政策层面的,也有前景方面的,坚定了我们继续尝试文创产品研发信心,也让我们这些手艺人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希望!”琥珀雕刻传承人陈焕升说。

  随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展示展演活动的落幕,辽沈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然而,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传统文化的传承仍需全力以赴。未来,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将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依托文馨苑这一文化惠民服务全新平台,策划开展一系列接地气、有人气、高品质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引领辽宁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回归百姓生活。同时,利用与沈阳故宫、张氏帅府临近的地缘优势,打造“一宫一府一苑”的文化发展新态势,使文馨苑成为辽宁传统文化展示传习基地、文化艺术传播平台和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李 阳)

纪念鞍山评书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十周年保护成果展演活动举办
  为纪念鞍山评书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厅
我省举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6月9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政府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